《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影评:童年的小花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戈达尔有一句名言:“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以前我看他的《樱桃的滋味》,感觉并不好,很久没有去碰他,后来,无意看了阿巴斯早期的作品,才深感戈达尔此言非虚。


电影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人们邀请阿巴斯拍摄一部作品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阿巴斯拍摄一个短片,就是一个人烹制鸡蛋的过程。许多人不理解,但是回过头去想想电影这一百年的历程,再想想阿巴斯的电影美学理念,我们就会很清晰的理解了他的想法。卢米埃兄弟发明电影之后,拍摄过一部叫做《水浇园丁》的短片,这部短片,开启了电影写实的先河,里面蕴含了电影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的这样一种思想。阿巴斯以这个烹制鸡蛋的短片在一百年后回敬,不仅仅是怀念,也是固守电影本质的一种思想。


电影发展到今天,各种流派和思想纷繁复杂。许多导演以繁复的手法让人眼花缭乱,而阿巴斯则选择了另外一种思想,以最质朴的镜头,去固守电影的本质,以最简洁的美,去打动人。《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就是这样一部杰出的代表,电影以一种极简的美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一首清新但是隽永的小诗。就像无数山珍海味里一杯淡淡的花茶,清香而质朴。


伊朗的山村里,一所小学校在上课。老师发现穆罕穆德又没有将作业写在作业本上,十分生气,于是说以后再不好好写作业,就开除他。下课之后,学生们都回家了,穆罕穆德的同桌阿幕德突然发现自己不小心将穆罕穆德的作业本也带了回来,两人的作业本是一样的。他十分担心穆罕穆德因为又一次没有写作业而被老师开除。于是,在成人们都反对的情况下,淳朴的小阿幕德一个人带着作业本跑了出来。但是,穆罕穆德的家住的很远,他也不知道具体位置。于是,他只能在那个美丽的乡村里跑来跑去,寻找朋友的家……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能成为当今国际顶尖的电影大师,不在于他创造了多么丰富的影像,而在于他将电影的本质推向了极致。以拙击巧,以钝破利,以简化繁,似浅实深。坚守现实,反应现实,将美建立在现实之上。


整部电影没有任何浮躁的修饰,完全在伊朗的深山乡村里,当地取景,当地村民自发的扮演。电影里的故事,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电影本身。电影拍摄完成之后,有人戏称,电影的导演,应该是这个村庄里的人,而不是阿巴斯。阿巴斯听了十分高兴。他的电影美学就是尊重现实,并且反应现实。他的美,就是电影末尾作业本里的那多小花。如同质朴的诗歌一样,阿巴斯用简练的镜头,写出了最清新质朴的诗歌。


伊朗的儿童电影一直十分出色,这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看待这个世界,角度十分出色。看似简洁的语言,其实内涵却并不缺少。


阿巴斯镜头里的孩子,是纯洁而天真的。阿幕德仅仅因为错拿了同学的作业本,就焦虑不堪,哪怕找不到路,哪怕自己作业不做,也要想法送回去。于是,在那“之”字形的小路上来回奔跑,追逐着叮叮当当的铃声,在弯曲古朴的小巷里穿行,沿着磨损的石阶来回奔波,轻轻敲打一扇又一扇错误的门……这就是孩子的想法,为了最简单,最朴素的信念,而真诚的去奔跑。


相比较而言,整个成人世界却相对而言是复杂而功利,以及退化的。


与孩子们相对的,首先就是学校。电影的开篇就是学校的课堂上,老师在教条的讲述知识,检查作业,惩罚威胁不听话的学生,整个气氛显得无比沉闷而压抑。电影的结尾也是在学校,也是在课堂,无聊僵化的课堂上,穆罕穆德翻开作业本,露出里面那朵淡雅的小花,立即让人精神一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那个沉闷教室里这朵小花的扑面清香。结尾与开头的对应,如同一个闭合的圆环一样,不变的是场景,但是场景里的人却变了。老师依然严厉腐朽,而孩子的淳朴透露出来的人性的美以及淳朴的爱,却感动了每一个人。


然后,就是阿幕德为了送作业而遇到的一系列成年人,基本都是势力而僵硬的。首先是阿幕德的母亲,不管孩子怎么解释,她就是认定写作业比送作业更重要,别人被开除也好,被批评也好,跟自己无关。她眼中的好孩子,并不是诚实等美德的具备者,而是一个乖乖听话,按时做作业的孩子。


阿幕德的爷爷也一样。这个老人,自称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树立家长的权威。他也认定,孩子听从长辈的话是最要紧的,其他都不重要。就是记得每周打一次自己的孩子,也比每周给一次零花钱重要。自己叫了三次,孩子都不听自己的,这是教育的失败。孩子还不还别人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听不听自己的话。


上面的三个成年人,分别代表了学校、家庭和长辈的观点。在他们眼中,显然听话是最重要的,而其他都与之无关。他们成了某种规则和权威的捍卫者。显得迂腐而可笑。


然后便是穆罕穆德(另一个)的父亲,这个负责做铁门的商人,每天拉着马穿梭各个村子,游说村民换掉用了许多年,虽然依然结实但是却陈旧的木门窗。面对阿幕德焦急的打听穆罕穆德的事情,他毫不在意,即使可能是自己的儿子要被学校开除,也没有和老人讨价还价的争论一扇窗子的价钱重要。面对紧紧在后面追赶自己,要确认自己是否默罕默德的阿幕德,他也完全没有看见。知识、礼仪、传统完全不被他放在眼里。所以,他根本不在乎阿幕德手里的作业本是用来干什么的,是不是别人的,随意就撕下来写字了。这个商人,代表了大部分成年人的想法,他们只关心价钱,关心数字,但是不关心实际的东西。


作为家长老师以及监护人的的成人,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是否听话,而不是孩子是否有理和正确。作为外人的成年人,关心的是与别人是否有利益关系,而不是日常的礼仪。


阿巴斯专门设置了那个老爷爷,来表现这种成人世界的荒唐。老爷爷是唯一主动提出帮助小孩子去寻找朋友的家的。这个老爷爷不是一个普通的成年人,他没有妻子,没有孩子,终身从事手工门窗的制作,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他的话语里,我们就看到了这种成年人社会的风气的衰落以及传统美德的流失。阿巴斯以门窗来指代这种传统的美德和风俗。老爷爷做了一辈子的手工雕花木门窗,这种代表民俗传统的手工艺,精美、结实而耐用。如同过去的人一样朴素而美好。可惜,那种美好是过时而陈旧的。现在的人们,干脆换掉了依然结实漂亮的木雕门窗,而使用了那个商人的坚硬丑陋的铁门窗。老爷爷代表的那一代传统的人,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和他传统的手工艺以及美德一起,被这个变质的时代所淘汰。只有他愿意帮助这个质朴的孩子,质朴的阿幕德身上的美德,正如老爷爷一样。


夜晚的小村子,阿幕德和老爷爷慢慢行走。光影从那些老爷爷雕刻的窗子里透露出来,十分美丽,这种宁静而安详,才是阿巴斯对质朴的美德的歌颂。也只有老爷爷,会怀念村子里的泉水多么甘甜,会建议夹入一朵小花在作业本里。


电影的最终,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老爷爷匆忙的帮助了阿幕德一晚上,阿幕德却没能找到他要找的那个穆罕穆德的家。这个小村子里,实在是有太多叫穆罕穆德的人了。老爷爷显然带他去了那个卖铁门的人家。阿幕德很失望,也很着急。所以老爷爷会问,你怎么门都没敲就回来了,难道从门缝里塞进去了?阿幕德是淳朴,但是并不傻,他知道不能说找错了让老爷爷失望。所以,他向这个唯一帮助过自己的老人道谢,然后跑回家。花了一整夜,自己写完作业,也帮助穆罕穆德写了一份作业。


老人回到家里,是孤独而失落的。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不能见到这样的好孩子。那些优秀的美德,那些传统的手工艺,那些漂亮结实的传统木门窗,都要慢慢消逝了。而课堂里,沉闷的气氛中,一朵小花展现在作业本里。年轻的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显然,阿巴斯的眼中,未来的孩子们,依然会保持着这种朴素的美德。也许世界会更复杂,但是美好的东西,也许会默默如那小花,但是也会鲜艳芳香如那小花。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