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转岗其它事业编,曾经的“铁饭碗”还能守住吗?
最近,一则来自《南方周末》的报道在教育圈内掀起波澜——江西抚州市多地出现中小学教师被选调、分流至县级事业单位工作。3月10日,抚州市南城县面向全县在编乡镇教师公开选调55名,分别到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图书馆等24个不同岗位;报名人数超过140人,几乎全部是乡镇小学的语、数、英教师。更早两年,资溪县便已默默推行教师——无需考试,仅凭双方协商——转至其它事业编制的模式。
曾经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我,对此格外关注:想当年,不要说在职教师转岗位,就是中师生想不服从分配,进入其它岗位,都是很难的,可能被扣上各种帽子,如“专业思想不牢固”、没有奉献精神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在岗教师,直接转其它单位,岂是福从天降?还是坚固的教师“铁饭碗”又不保了?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冲击?我们不妨从四个角度来梳理一下。
一、编制调剂的根源:人口红利的消退与教师队伍的“富余”
背后最直接的推手,是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带来的生源断崖。以南城县为例,2025年在册小学在校生23 070人、初中生14 467人。按国家1∶19(小学)与1∶13.5(初中)的师生比测算,南城县应配备小学教师约1 214名、初中教师约1 072名,合计2 286人;然而实际配备达2 771人,多出485人,超出需求近21%。
而在幼教领域,这一趋势同样明显。在北京看到的一家公立一类幼儿园,今年仅开设3个班,每班不足40名新生;三年前,这所幼儿园因“限户籍、限居住证、限房产”成为“抢手货”,如今“不限条件”也招不足人。预计到2025年秋季,该园生源至少减少1/4。人口拐点正在高速逼近,生源锐减将沿教育各阶段持续蔓延,也必将持续冲击教师队伍的编制稳定。
另外,基层政府机关事务繁琐,但财政和编制“天花板”动不了,人手并不能随意增加;如今,富余教师成为就可以“挪用”的人力资源,在不增整体支出和编制的前提下,将“多余”的教师编制分流至其它事业单位,既能缓解用编紧张,也能在有限预算内推动公共服务建设,这便是调剂的主要逻辑。
二、今昔对比:八九十年代“青葱教师”与今日“可调教师”有何不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师从学校转岗到其它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也时有发生。彼时,邓小平提出“干部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其中年轻化和知识化最易量化。中小学教师不仅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学历,还擅长通过严格的岗前考试,天然符合“文凭高、年轻化”的要求,因此成为政府机关“补充知识型干部”的重要来源。那时,一位表现优秀的中学教师,可能很快被选调至县政府任职副科级,甚至更高岗位。
如今,全国范围内,有很多当年的中师生都是从学校的教师岗位转岗到政府机关的,有的已经到了厅局级甚至省部级的重要岗位,如:现任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庄兆林,已被查处的浙江省委原常委、原杭州市周江勇等。
但是,现在的教师转岗与当年的被“重用”的转岗情况不一样。如今,教师与其它单位的事业编制在性质上并无根本差异。无论是学校里的教师编,还是图书馆、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的事业编,都是由县级财政统一管控、同一条“红线”下的资源。过去老师进入机关享受的是行政编制带来的职权与晋升空间,现在的调岗更多是内部调动,与未来的晋升空间没有直接关系。
三、“曲线救国”?——中小学教师转岗是否真的另辟蹊径
很多年轻教师看着公务员招聘门槛越来越高,或许会将眼下的转岗当作一条通往公务 员身份的捷径。但事实并非如此,主要有四点原因:
1.编制属性不变
选调人员依然是原有的事业编制教师,性质从“教书育人”变为“事业服务”,并未触及行政编制,仍需在事业单位序列内晋升、考核。
2.薪酬福利未必更优
由于县级财政“二八分”的硬约束,教师岗位减少往往伴随其它事业编制岗位增加,但整体薪资总额并未扩大。相反,一名原小学教师的工资,调动后可能反而会减少;而且体检、培训、假期等隐性福利也可能出现波动。
3.社会地位存在差距
教师因与学生日常紧密互动,享有“不对称权威”;而大多数事业单位虽归属公益服务,却缺乏行政职能支撑,社会认同度相对较低。自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三类事业单位”以来,行政职能已逐步剥离,参公化道路几无可能。
4.晋升天花板有限
基层事业单位的编制晋升多止步于副科级,且名额稀缺;教师队伍在原学校系统内,通过教学能级评定、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多维度晋升路径,机会与荣耀更为多元。
四、对未来年轻人的三点职业建议
面对这一趋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与高考后的学子,应未雨绸缪:
1.谨慎踏入基础教育
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生源减量压力会层层递进,尤其是公立幼儿园和民办中小学的不确定性更高。民办幼儿园因市场准入、政策风向多变而风险凸显,非师范生慎重;民办中学则需对办学资质、办学规模、资深师资队伍进行全面评估。
2.优选核心与特色学科教师岗位
语、数、英等必考学科教师招录竞争激烈,且刚性需求大;同时,体育、艺术、国学等高门槛特色课程,由于社会认可度与专业性要求较高,供需缺口更明显,职业稳定性与发展潜力更大。
3.保留离体制的能力
永葆市场竞争力,避免“温水煮青蛙”。务必持续提升职业通用技能,如信息化教学、项目管理、外语沟通、数据分析等;即便扎根教育,也要兼顾跨界可能,比如参与教培机构、公益项目、内容创作等,以备不时之需。
结语
“教师铁饭碗”的神话,正在少子化与事业单位改革的浪潮中逐渐褪色。很多人把教师编制看作终身庇护,却忽视了时代洪流下的结构性变化与政策调整。对于在编教师而言,首要是认清自身的职业定位与社会价值;对于未来求职的年轻人,更需以全球视野和多元能力审视教育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当我们回望八九十年代,教师一度是体制内的“金字招牌”;而今日,教育行业的基础仍在,但如何在新的人口、政策和技术环境中稳住脚步,却成为每一位教育从业者和即将进入教育行业的学子必须面对的课题。唯有理解大时代背景,审慎规划职业路径,并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才能在变局中守住或创造属于自己的“铁饭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你认为教师编制的未来该如何走?如何为下一代教育担起责任?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