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封印》影评:生命的信仰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英格玛·伯格曼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了。许多人会认为奥逊维尔斯的成就在他之上,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之前的诸多巨匠,都没能将电影的深度和高度拔到哲学、宗教的高度,电影成为第七艺术,平等于绘画、文学,正是圣三的贡献。而圣三里面,尤以伯格曼的作品最多,影响最广。


《第七封印》也许不是伯格曼最出色的作品,却是他最富盛名的作品。许多没听说过导演的人,都知道这部作品,无数观众和影评家看了数十遍,在不同的年龄与阅历里,看到了不同的内容。而这部如今看来艰深晦涩的作品,当时却只花了35天便拍成了。我们不得不感叹其才华,也正是从《第七封印》开始,伯格曼才走上了一代大师的道路。


伯格曼的美学理念在于,电影并不是娱乐的产物,而是思想的产物,他的电影枯燥乏味,正是由于他将电影拍的如同写大部头的书一样,毫无乐趣,却充满思辨。习惯了娱乐大片的观众,也许一下子难以接受他的镜头语言,不过,当你体会之后,震撼和深思,却是其他大部分电影所难以给以的。


背景


电影开篇的字幕里,交代了电影的主人公布洛克在经历了残酷的十字军东征之后,疲惫的回到了故土瑞典。而此时的欧洲,正经历着瘟疫的浩劫,黑死病正在死神的驱使下,将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带走,家乡也不例外,战火和瘟疫,成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记忆。


欧洲长久以来都沉浸在基督教的统治之下,纯净的信仰成了中世纪前半部分的欧洲的主旋律生活。对神,对上帝无条件的爱,就是欧洲精神生活的全部。但是,十字军东征破坏了这种淳朴的信仰。当封建地主和僧侣决定发动一场掠夺和传教的侵略战争时,上帝成了神圣的外衣,仅仅为了信仰的不同,无数愚昧的欧洲农民就在教皇和主教的感召之下,拿起武器,跟随着封建贵族,杀向了遥远的异国东方。


他们认为,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善举,是在向上帝表达自己的崇敬。但是,残酷的战争却将欧洲拖入了泥淖,上帝没有显现,奇迹没有出现,无数人因此家破人亡,无数人弃尸在异国他乡。对僧侣以及信仰的怀疑,开始在欧洲蔓延。而适逢黑死病开始爆发,无数人在痛苦中哀嚎然后死去,一个又一个村庄和城市变成鬼城。人们相信,这是上帝的愤怒,因为自己发动和参加了不义的战争。信仰的恐慌,上帝的沉默,死亡的恐惧成了中世纪中后期那一段历史的回忆。骑士布洛克正是这样一个代表,他满怀激情的投身战场,却满怀失落和怀疑的回到了故乡。导演将电影的背景架设在了那个时代,沉重、怀疑和迷茫是戏的舞台。


电影的名字《第七封印》来源于圣经的启示录。圣徒约翰接到了神的一份羊皮手卷,上面有七个封印,只有羔羊(耶稣)才配揭开第七封印。每打开一个封印,世界上就会出现一种神迹,当七个封印都揭开的时候,天使会吹响七个号角,审判日就会来临。善恶生死就会得出结论。


沉默的上帝:历代的宗教演化和神学的丰富过程里,传统的圣经文本被扩充了。尤其当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之后,面对信仰危机,世俗普遍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因为牧师口中的上帝,从来没有出现过,在战场上,也没有显现过任何的神迹。世界上也没有人见过上帝。神学家们开始演化出上帝是沉默的这样一个说法。


上帝创造了万物,把人应该拥有的东西,包括辨别是非的思想和智慧给了人,所以,上帝就不会再出现了,他让人凭借上帝给予的智慧去面对世界,面对邪恶,接受考验,然后在最后的审判日得到终极的救赎和惩罚。所以,所有的文学作品以及主流电影电视里,从来没有任何上帝的形象。耶稣的样子,成了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也正是这种沉默和不存在,让近现代以来的精神上的虚无主义泛滥,所以尼采会高呼“上帝死了”。伯格曼,从小在宗教的严格熏陶之下,对神和人的思考,贯穿了他的生命,也融入了整个作品。上帝存在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信仰,这样三个问题,就是《第七封印》所要揭示的。无怪乎很多人说在里面看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


博弈死神

怒海汹涌的岸边,铅云重压,布洛克第一次遇到了死神。他希望能够明白自己的困惑,从迷惘中找回信仰,找到生命的意义再死,于是,他与死神打赌,以下棋的方式来决胜负。和死神的游戏里,布洛克赢了,带着随从开始了旅程。但是死神却愤恨的跟随着他,只要他再次犯错,死神就会来带走他。之后,死神就尾随了布洛克。最终,为了挽救演员一家人,布洛克再次与死神对弈,他虽然作弊了,但是还是输给了死神。不过,他以自己的死,换来了演员一家人的生。因此,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也不再困惑迷惘了。最后,死神带着自己的猎物,在诡异的阴云里跳着死亡的舞蹈奔向黑暗,而受到保护的一家人则在喜悦中看到了阳光。


我们必须理解伯格曼的电影美学,他不会使用任何的特效去修饰自己的电影。所有的表演和表现,都是朴素自然的。无论是刚刚开篇的那个充满了张力的海岸以及最后的山坡上黑沉沉的死亡舞蹈的背景。都是在自然的状态下拍摄的,那种来自自然而未修饰的暴雨将至的压力,是纯净的,可能习惯了特效的观众会忽视掉这种对自然变化的利用。


死神:传统的圣经文本里,根本没有死神这样一个形象。因为基督教是一神论,而且禁止其他的偶像崇拜。死神其实来源于欧洲的民间故事,这个黑衣斗篷的形象也是脱胎于黑死病流行时期的想象。在电影里,因为上帝是沉默的,他不会出来回答任何问题,所以死神充当了上帝的代言人。黑死病被认为是一场上帝的审批,制裁那些发动战争、涂炭生灵的人类。死神也是这个审批中上帝的执行者。


死神因此在电影里虽然看起来阴郁,但是他却是一个中性的形象。他收割生命,不过是完成一种天然的使命,并不是出于任何的恶意。相反,电影里却为我们展示了更多的人性的善恶,这些人性本身意念,才是世间的道理。上帝与撒旦打赌,人会向善还是从恶,所以,人性本来就有善恶两面。人人畏惧死神,可是死神却并不是邪恶的,相反,邪恶来自于人自身。烧死女孩的人群,偷窃的牧师,酒馆里侮辱剧团的人们,发动战争的野心家,他们才是邪恶的。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可怕的是人。


骑士在与死神的博弈和游戏里拖延时间,并不是因为他畏惧死亡,而是他陷入了迷惘,最终,他从容赴死,挽救了别人的生命,保护了一个甜蜜的家庭。死亡,其实也可以很伟大。生命的甜美,并不会因为死亡终结,世间的邪恶,却可以通过死亡去终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黑死病的蔓延带来的死亡其实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这个沦落的世界。死神在和骑士的对话里,面对骑士对生命和信仰的质问,回答道“我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这便是死亡的意义,它仅仅是“无”,是一个中性的消失,是肉体的死亡,死神只是带走你的肉体,而精神的追求和生命的意义以及对上帝的信仰依然是存在的。


信仰,生命的意义


骑士曾经抱着淳朴的信仰,对上帝最质朴而单纯的爱投入了十字军中。但是,却疲惫而迷茫的回到了故乡。他希望与死神的赛跑能够赢得时间,理解人的个体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看到,他抓紧了时间,在整个旅途里去寻找这个答案。


在教堂里,他面对死神扮成的神父,进行了告解。他痛苦的倾诉了自己无法找到上帝,无法信仰,无法看到神迹,无法得到真理。“为何他总是藏在无用的承诺中,无形的诡秘中呢?当我们连自己都不信了,还怎么去相信神呢?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我们会由信变成了不信?为什么他以痛苦折磨我们,明明不信还是无法驱逐他出我们的内心?我希望上帝能伸出他的手,显出他的脸,和我说话。我希望得到知识,我不要信仰。生命是一种空虚。”也正是在这里,死神以牧师的口吻,说出了“只有当大部分走到生命的尽头,看到了黑暗,才会知道生命的意义,理解什么是万物皆空。”


此时,在骑士眼中,上帝其实就是人们面临苦难时塑造出来的一个偶像,是不存在的,无法感知的。接下来的见闻中,一系列的事件则慢慢改变了这种想法,帮助骑士重新树立了信仰和寻找到生命的答案。


骑士其实只是众生的一个缩影,电影里根本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了信仰的意义,正如死神所言,大多数人都只有在死的时候才能领悟。上帝是人类面临恐惧虚拟的偶像,在不同人身上,得到的几乎都是这样一个反馈。


士兵们害怕死亡,于是将无罪的少女当做女巫抓起来烧死,以求平息上帝的愤怒。自觉有罪的信徒,用皮鞭鞭笞自己的身体,唱着圣咏,行进在赎罪的旅途中。他们都以恐惧自己的生命为前提去假设了上帝的存在,这和布洛克的想法是一样的。那个被烧死的少女,她自称自己看见了魔鬼,骑士抓住她,问她怎样才能见到魔鬼,他以为只要知道了魔鬼,就会找到上帝。可是女孩只是回答说“我就是看见了,他会让我在烈火里保存”。而苍白的月光下,她的眼里透露出来的只有空虚。她的偶像——魔鬼和上帝一样,也只是她用来对抗恐惧的一种心理安慰罢了。世人对偶像的崇拜,并不是来源于对信仰的理解,来源于对生命的思索,而是来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以,他们疯狂,他们沉沦,他们却空虚而惊慌。


电影里出现过几次上帝的形象,都是那个木雕。木雕上的耶稣惊恐而难受。这仿佛就是上帝的双眼一样,满怀痛苦的看着木雕前的一切。屠杀、自虐、偷窃、淫乱……上帝是无语的,但是却并不是缺席的。人们举着这个痛苦的上帝来寻求躲避恐惧的救赎,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相反,马戏团一家人却在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出了感动骑士的东西,帮助他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这一家人的场景,也许会让人联想到圣母玛利亚和圣子耶稣的样子。尤其当母亲抱着年幼的孩子在草地上的时候,导演刻意将构图比照了许多宗教壁画里圣母怀抱圣子的样子。流浪的马戏团一家人,虽然穷苦,但是却殷勤的招待了骑士。他们请他喝奶,一起吃野草莓,然后骑士躺在草地上,那一刻,清风暖语,他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甜蜜和滋味。如果熟悉伯格曼的另一部名作《野草莓》的观众,就会很容易理解野草莓其实在伯格曼的电影里就是生命的象征。


上帝并不是在云端的偶像,而是无处不在的。直到此刻,在最平凡的生活里享受了美,骑士才顿悟这个道理。神迹并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每一个细节里。在乱世里也不慌乱,不随波逐流,也能一家人体尝生命的滋味,这才是生命的意义。生命不是为了死亡而存在的,死亡不过是一个生命的过程。许多荒度一生的人,在临死前才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与趣味。所以,死神才会那样说。上帝确实是不说话的,也没有藏起来,他可以随处被感受到,只是我们忽视了去感受罢了。所以,最终骑士要以自己的死来捍卫这一家人的生命的和睦和甜美——而不是如之前以十字军的身份去捍卫根本不存在的于疯狂中的上帝,他要捍卫的上帝,在平凡的幸福里。


一家人草地上的一餐饭,是电影最美好的时刻。一家人和外人不分彼此,互相分享与帮助,忘却了外界的苦难与战争,忘却了死神。布洛克躺在草地上的时候的享受,就是上帝的恩赐。本来,上帝将苦难降临人间,就是希望人们在苦难的恐惧面前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以最终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耶稣代替世人承受了第一次审判的苦海,世人却忘记了这一点。反而将上帝看成对抗苦难恐惧的偶像,自己陷入了疯狂的崇拜和互相伤害之中。这是错误的。


最淳朴的信仰,应该是自发的,来源于对生命的礼赞。所以,现代的宗教讲究“因信称义”也是这个道理。


当下的启示录


伯格曼拍摄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想讲述一个几百年前的陈旧故事来抒发自己的宗教情怀,而是有着十分深厚的现实意义的——那就是对当下社会的宗教的呼唤和道德的呼吁。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物质文明的扩张已经疯狂的侵蚀了我们的精神。现在这个世界,战争、恐怖主义、核威胁、污染、社会败坏、道德沦丧早就已经成了时代的最好标签。尼采说上帝死了。性解放了、青年一代的精神垮掉了。信仰在现代社会逐渐崩溃,虚无主义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肆意蔓延。这个世界就是影片里14世纪的欧洲啊。


《第七封印》成了伯格曼对现代宗教信仰以及道德思考的一种设想。这其实也很符合现代宗教的一种变革趋势。人不应该受制于腐朽的条规与戒律,而应该去顺应最美好最淳朴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对生命的最质朴的爱。没有人能够赢得了死神,没有人能够逃避得了死亡。但是,我们应该在这个生命的历程里,互相帮助和扶持,共享喜悦精彩,对抗罪恶和丑陋。


生命本身无法对抗死亡,但是那些生命中的精彩与美好感动可以让我们在临死前无怨无悔,这也保证了生命不会屈服于死神。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