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丝带》影评:黑暗的种子,邪恶的摇篮
迈克尔·哈内克是戛纳电影节最热门的导演了,从早期的“冰川三部曲”震慑世界,到《钢琴教师》的舆论哗然。从最佳导演到评审会大奖,一路慢慢走来。终于最后以《白丝带》问鼎巅峰,从戛纳评委会主席——曾经《钢琴教师》里的女主角——伊莎贝尔·于佩尔手中接过了金棕榈的奖杯。若说过去的作品都是激烈而充满争议的,甚至有点哗众取宠和卖弄噱头的嫌疑,《白丝带》的成熟和冷静,却的确让人感受到了走向大师之路的一种更加睿智的严肃、理性和深邃。
电影以老年的乡村教师的口述回忆展开,讲述了一战前夕,德国一个偏僻小村庄里的几件怪事。首先是骑马回家的医生,被电线绊倒,摔成重伤。然后是一个有病的农妇,在锯木厂里意外死亡。农妇的长子,为了替母亲报仇,毁坏了锯木厂的主人——男爵家里的菜地,这导致他们一家人失去了男爵提供的工作,愤怒的父亲悬梁自尽。男爵的儿子,被莫名其妙的人抓走,打成重伤。
仓库在深夜里莫名其妙的起火……平静安详的小村庄里,一件又一件难以解释的暴力事件在发生,却难以找到嫌疑人。医生、牧师、管家、男爵的家庭,表面上和睦平静,其实却是矛盾冲突不断。医生多年来的乱伦和猥亵,牧师对子女的严酷而不近人情的教育,男爵与普通百姓的紧张关系。作为联系整个事件的当事人,如今的口述者,教师,以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渐渐发现了小村庄怪事背后惊人的恐怖真相。那就是村子里的那些看起来纯洁孩子们,自己的听话乖巧的学生们,已经结成秘密帮派,干下了这一系列邪恶而血腥的暴力事件。可是,来自权势者的压力,逼迫他闭上了嘴。邪恶和暴力扭曲就这样在这个平静祥和的村子里滋生蔓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孩子们都长大了,德国人的压抑已久的疯狂和黑暗如同火山爆发一样从这些年轻人身上爆发出来,让整个欧洲都胆寒。而追溯其原因,这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小村庄,一战之前的这些怪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通而极具代表性的样本,让我们看到了潜藏在平静死水下面的波澜是怎样孕育的。
也许许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无比的沉闷,其实,许多经典作品都是这样的,它们考虑的不是电影的娱乐性,而是其思想性。《白丝带》其实更像一份社会学的分析报告,导演用了近150分钟的时间,以德国这样一个普通的山村为样本,具体分析了纳粹是怎样在民众里孕育的,暴力是怎样凝聚的,人性心底的恶,是怎样激发的。《白丝带》也许是哈内克成为大师的最后一块跳板,无论手法、技巧、思想还是内涵,《白丝带》都是戛纳许多年来最优秀的金棕榈作品。
黑白:理性冷峻的罪恶世界
对于电影本身,也许首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其黑白的画面和构图。在这个彩色电影早已占据银幕的今天,导演刻意滤去了所有的色彩,以一种纯净的黑白构图,引入了自己的讨论。这和《辛德勒的名单》的考虑其实非常类似。在那个彩色摄影还没有发明的时代,所有的报纸和书籍、图片都是黑白的,影像以黑白为基调,更能贴近时代,更有代入的真实感。就像一本回忆式的相册,褪去了所有色彩的干扰,以最纯净、最肃穆和精细的画面,将那个时代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它也让人感觉更加冷静和客观,干净的黑白,不带丝毫的主观感情,没有各种鲜艳的诱惑和渲染,更能提供一种科学的第三者的眼光。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有说教的意味,没有任何的情感倾向,以这样一份标准的科学报告,冷静客观的分析了自己的主题。这是一种纯理性的推导,纯科学的思想,不带任何浪漫与想象。所以,《白丝带》给人的震撼是一种持续的,如同冰川解冻那样的缓慢而深刻的感觉。
最后,黑白的纯净和中性,却也因为两者的强烈对比,将邪恶的内涵凸显的更加充分。黑白的画面,对这个深刻的黑色的主题,起到了巨大的反衬作用。这种不带丝毫情感的画面,冷峻而令人战栗。灵魂的毁灭、人性的沦丧、心灵的破碎,在一帧一帧的黑白画面里平静的展开,罪孽被前所未有的揭露了。
平静的村庄:罪恶的温床
孩子们之所以会变成恶魔,责任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抚养教育他们的成年人。这个故事,其实教育意义也极大。电影刚刚开始,一系列主人公就一一登场了。男爵的高贵、牧师的道德、医生的敬业……这些大人们,看起来都很正常,很正直,村庄看起来也很平静,大家努力工作,庆祝丰收,一派安详。所以,怪事的接连发生,让整个村子都陷入了诡异的迷雾之中。接着,一系列抽丝剥茧的镜头将细节一个个展示出来。从整体到局部,我们细细考察了整个样本的方方面面。
教师在河边钓鱼,却看见了站在桥的栏杆上的牧师的儿子马丁,他这么做,是为了证明上帝还是愿意接纳他的。小小的年纪,深深的绝望,让教师吃惊。农妇的死,显然是一场意外,谁也犯不着,尤其是男爵,去杀害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农妇,但是这场意外,却撩起了小小村庄里的农民和地主两个阶级的深刻矛盾。年轻的农夫,一口就认定是丧尽天良的男爵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咬牙切齿要去报仇。父亲为了一家人能继续在男爵手下工作,狠狠打了年轻气盛的儿子。这直接引起了儿子的激烈反弹,去毁坏菜地,然后父亲以死赎罪。看似波澜不惊的几笔,就将这个村庄里平静之下的种种矛盾揭露无遗。之后一系列的反应,其实都是建立在这样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上的。男爵高压式的向村民要凶手,垄断全村的资源,自上至下的灌输道德和法律。维护了村子表面上的安详,却牺牲了内在的和谐。村民们的种种猜忌、仇恨和怪异扭曲,和这种腐朽的阶级压迫是分不开的。这是村子的大环境。也是罪恶孕育的气候。
而孩子们走向暴力极端和扭曲,却也都是这些家庭造成的。我们发现,每一个变态的孩子,身后都是一个极度扭曲的家庭。这些家庭,则是黑暗成长的肥沃土壤。
牧师宣讲仁义、道德,为了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们,禁止他们吃饭,给他们绑上了白丝带,以提醒其学好,其实却成了成长过程中的耻辱的标记。所以马丁会想以那种绝望的方式来检查上帝是否爱自己。对女儿的苛刻和严酷,也导致了女儿的崩溃,先是身体的衰弱,然后是内心的扭曲,那个放在牧师桌子上,被剪刀插的鲜血淋漓的小鸟,就已经透露出了孩子们身上的寒意。牧师其实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是他却过于的迂腐和专制,他认为高压式的强迫可以逼迫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却不知道这种强压,只会让孩子的外表正常,强大的外力却早已扭曲了孩子的内在。
男爵的家庭也是如此。夫妻之间的不睦,通过许多小细节就体现出来了。孩子出事之后,男爵大肆指责妻子不尽责任,驱赶了保姆,拿无关人员出气。妻子带着孩子出去医病回来,就轻描淡写的告诉男爵,自己有了新相好,于是就离开了。整个村子的帝王,整个家庭的帝王,处处在讲究贵族的做派和道德,以高压控制家庭和村子,却也难免内部的堕落。他的孩子,也成了第一个受害人。
男爵的管家家里,管家新得到了一个儿子。但是,由于长期管家多其他孩子的高压式的虐待,而对新生的儿子宠爱有加。寒冷的夜里,其他孩子悄悄打开了窗子,让自己的弟弟差点被冻死。
死去了女主人的农夫家里。为了制止儿子的不理智,父亲不由分说的大打出手,将年轻气盛的儿子打翻在地,以阻止他去找男爵理论母亲的死。却引起了儿子的更大愤怒,摧毁了菜园。
医生家里,失去了老婆许多年之后。医生一直和护士通奸,他虽然在年老的护士身上发泄兽欲,却又极度憎恨这个丑陋的女人。护士默默承受了这一切。但是,医生却还对自己的女儿产生了兴趣,经常在半夜里猥亵自己的女儿。这成了医生家里的公开秘密,也让医生的孩子们心里有了阴影。所以,护士的儿子,被暴打,几乎失明。
对于村子里的事情,村民们都选择性的沉默了,事故、圆滑、装糊涂。对于孩子们,他们或敷衍,或斥责,或拳脚相加。长期以来,孩子们都过分的早熟和厌世,阴郁而扭曲。终于成了30年后纳粹的种子。如果将这个故事更加普世的来看待,则成了一种社会病变的机理的探究诊断。
“我想探究一群价值观被诱导的孩子是如何被洗脑的。如果人们被引向绝对的原则标准,任何理想主义走向极端都可能导致恐怖主义。”哈内克如是说。
想到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每天被高压的残暴的父权或者教条束缚,被纯洁的白丝带压抑了人性,被毫无理由的暴打以要求服从。最后,变成了一群心机很深,有组织有预谋的暴力团伙,伤人、纵火,最后成长为法西斯。这就足够让人惊心了。
而那个道貌岸然的世界,那个外表过于严肃道德,实质过于黑暗腐朽的成人世界,却是更加恐怖的。影片的结尾,牧师狠狠逼迫教师不准把知道的讲出去,以此来维持这个村庄表面的祥和和眼中孩子们的纯洁。一切似乎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教堂里依然在祷告,村民们依然在生活。镜头一直停留在那个高大的教堂之上,慢慢远去,直到剧中。这是意味深长的,实质的暴力和黑暗已经在圣洁的教堂后面滋长了,而腐朽的观念,却成了庇护它们茁壮成长的最好温室。
影片里唯一的温情只是教师和保姆的短暂爱情。这是唯一纯洁而唯美的,影片也只有在表现这个段落的时候显得光亮而圣洁。那片金色的洁白的麦田边,阳光灿烂,天空清澈,教师许诺会等她,会娶她,不会玷污她。两个人无比幸福而快乐。但是这也是短暂而辛酸的。女方家长的陈腐、突发事件男爵对女孩的无端指责和驱逐,让这段萌芽里的纯美爱情成了烟云。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系列的事件,虽然教师还想去看爱人,但是,镜头里,他们再也没有在一起出现过了。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