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影评:自由的高歌 文明的怆痛
伴随着华莱士在绞刑台上的那一声“Freedom”的雄壮高呼,许多观众的情感终于抑制不住而决堤了。《勇敢的心》也因此成为了许多观众心目中的不朽经典和电影入门启示的影片。更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男人一生必看的经典。
作为梅尔吉布森一生导演生涯的最高峰,《勇敢的心》在1995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一举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其中的激情、政治、浪漫和精致的古装以及优美缠绵的苏格兰风景交织出的宏美影像,充满了浓郁的史诗气魄,震撼人心。
电影讲述的是13世纪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率领苏格兰人民起义,反抗英格兰国王暴虐统治而最终英勇就义的故事。伴随着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这部充斥着浓郁的民族气节的作品将一股苏格兰的风潮吹向了全世界。古老的风笛声,为影片注入了鲜活的灵魂,那种悠扬与凄婉,浪漫与苍凉,很好的和苏格兰大地的群山大湖交相辉映,充满了古老悠久的历史感的沧桑。
如今的英国,主要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三个部分,其实苏格兰和北爱尔兰都是英格兰的殖民地,长久以来一直希望能够脱离英格兰的统治而获得独立。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恩怨历史长达千年,这期间,苏格兰几乎一直都处于英格兰贵族的压迫和剥削之下。华莱士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只想与世无争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即使被压迫,也忍辱负重。但是残暴的英国殖民者杀害了华莱士的爱人,抢夺所有新婚妻子的初夜权,这极大的刺激了华莱士。让其开始奋勇反抗,并且一呼百应。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古老仇恨在这片大地上依靠铁与血碰撞交织,震撼人心。
这部电影的两大亮点在于以华莱士为核心人物塑造表现出来的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文明发展之中的相互交织纠缠的恩怨情仇的伤痛。
华莱士所寄托的这份自由的豪情,相对而言比较感性浅显一些。而我所想重点说的,则是梅尔吉布森电影中一直挥之不去的一种文明的创伤的疼痛感的表现。
《耶稣受难记》、《启示》和《勇敢的心》是梅尔吉布森比较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如果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三部作品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虽然故事情节迥异,但是却都是选取了人类文明历史上比较典型的事件为创作背景。《耶稣受难记》以西方正统文明的起源之一为主体;《启示》则以美洲文明的玛雅衰落和白人到来的交界为背景;而《勇敢的心》则聚焦于英国崛起之前,欧洲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这些片段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一些重大事件、时期的缩影和代表,或者重要的转折点。在历史课本里,通过客观的文字叙述,我们会清晰的认识到这些不同时期的历史是怎样的,全面深刻客观——但是往往也缺乏感性和感受。历史没有正义与不义,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后人来盖棺定论的。拿破仑是伟大的君王,但是被他侵略和杀戮的人却不会这么认为。梅尔吉布森的这样一系列作品,其实就是想通过对那些历史细节的再次呈现和表述,以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以更深刻的去理解人类的过去和人性的本质。
基督教文化里,耶稣是一个圣子,是纯洁的玛利亚神授之下诞生的救世主,而且一生无欲无情,神圣的传播上帝的信仰。吉布森却将耶稣还原为了一个真实的人,有情有义有担当,所以惹恼了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会。而如今一直四处宣传自己自由民主阳光的美利坚,却是从一段极不光彩的黑暗历史中孕育出来的。各国在宣扬主权的同时,也在鼓励许多地方的人民为了自由平等而奋起反抗,建立自己的国家,这种双重标准的行使,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却并未被大多数看到。
梅尔吉布森的眼中,世界本来就是野蛮的,如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所言,一切都是铁与血来决定。《勇敢的心》里,无论是贵族还是农民,都是丑陋的,战争的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挥剑砍杀。人类前进的脚步,向来都是鲜血淋漓的。哲学家们希望文明的发展能够和谐而美好,顺利而平稳,这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文明的进步,必然是伴随着剧烈的阵痛的——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人类为了高贵的理想也罢,为了利益也罢,只有互相的残杀伤害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战争是永恒的,无论是实际的战争还是政治,因为人性的本性中,依然有着野兽般的狂野兽性,依然有着冲动的荷尔蒙的刺激。
最后有一点小小值得补充的是,电影中的苏格兰男性都穿了具有浓郁苏格兰文化风味的苏格兰长裙,这其实是导演为了达到这种民族性渲染而加上的,14世纪的苏格兰还没有开始流行穿长裙。苏格兰长裙是民族国家形成之后,已经迈入近代化的时候才产生的。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