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Deutsch 한어

中国渔民打捞"间谍鱼"屡立奇功 海疆安全防线再添新盾

发布时间:2025-08-22    来源:纵览网(www.zonglan.com)

"老张,快看网里!这铁疙瘩上怎么全是外国字?"江苏连云港的渔民张小子至今记得那个清晨——随着渔网缓缓收起,一个印着外文的球形物体赫然入目。这个看似普通的捕捞日常,实则是守护国家海疆安全的重要瞬间。近年来,我国沿海渔民已多次在作业中打捞到形似鱼群的"神秘来客",这些被称作"间谍鱼"的高科技装置,正成为境外势力窥探我国海洋机密的新工具。

这些伪装巧妙的装置主要分为两类:航空声呐浮标和无人潜航器。某科研机构专家透露,航空声呐浮标通常配备自动充气装置,入水后迅速浮至水面,其内部精密传感器能持续采集水下声纹、温度盐度等数据,并通过卫星链路实时回传。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装置具备"休眠"功能,可潜伏数月等待指令激活。

渔民程利松曾捞到"碗口粗的圆柱体连着电缆",这正是典型的被动声呐阵列。这类设备往往成组布放,通过水下声波互感构建"电子围栏",专门监测潜艇活动轨迹。而张小子遇到的球形装置,则可能是多参数海洋环境监测浮标,能绘制精细的海流运动图谱。

在平静的海面之下,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持续上演。某些国家将渔业作业区变为"试验场",利用洋流自然扩散间谍设备。这些装置的投放具有明显针对性:有的潜伏在军港外围记录舰船声纹特征;有的隐匿于海上风电项目附近测绘海底地形;更先进的甚至能自主规避渔网,伪装成海洋生物随潮汐移动。

2018年某次专项行动中,国家安全机关根据渔民老陈提供的线索,不仅缴获了最新型的波浪滑翔器,更顺藤摸瓜摧毁了一个潜伏多年的间谍网络。这些案例揭示出一个严峻现实:海洋水文数据与国防安全息息相关,一艘渔船无意间捕捞的"废铁",可能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密钥。

"现在看到可疑物件,就像发现自家院子里多了把陌生钥匙。"越来越多的渔民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转化为行动自觉。在浙江舟山,当地渔业协会建立了"首报奖励"机制,单次有效举报最高可获5万元奖励;广西北海则开展了"海疆瞭望员"培训,教渔民辨别不同型号的监测设备。

这种群防群治模式成效显著:2020年以来,仅东海海域就累计上报可疑装置37件,其中12件经鉴定具有明确间谍功能。更可贵的是,渔民们摸索出独特的识别技巧——通过观察设备固定方式判断是否人为投掷,根据腐蚀程度估算入水时间,这些经验为专业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黄海到南海,成千上万艘渔船正化作移动的"海防哨所"。他们用最朴素的爱国情怀织就了一张覆盖近海的天罗地网,让那些潜伏在波涛之下的"电子间谍"无所遁形。这场全民参与的海疆保卫战证明:真正的国家安全防线,永远扎根于人民之中。


作者:纵览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