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Deutsch 한어

7岁男孩补习班坠亡:无证经营背后的安全漏洞谁来填补?

发布时间:2025-08-15    来源:纵览网

当14楼的窗户成为吞噬生命的黑洞,我们不得不追问:谁该为一个7岁男孩的坠落负责?这起发生在温州鹿城区的悲剧,撕开了非法教培产业最血淋淋的伤口。


2025年7月26日,7岁的曾虹博永远留在了那个补习班的下午。在退休教师曹某开设的补习班里,一扇没有护栏的窗户夺走了这个年幼的生命。事发时,三个孩子被单独留在小房间无人看护,而敞开的窗户就像张开的猛兽之口。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起事件发生在"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特殊时期。补习班藏身居民楼14层,家长接送时被禁止入内,使得安全隐患长期潜伏。当教育变成了一场地下交易,孩子的安全往往成为最先被牺牲的代价。


警方以"涉事场所非教育机构"为由不予立案,这一决定引发轩然大波。补习班明明有收费记录、授课视频和作业批改等教学行为,却因为"无证经营"的身份逃脱了教育机构应负的安全保障义务。


《民法典》第1199条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但当补习班被划为"非教育机构"时,这条法律条款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曹某作为实际经营者,其过失显而易见——14楼的高危环境未做防护、幼童无人看护,却因场所性质的模糊界定逍遥法外。


这起悲剧折射出的社会问题远比个案更令人忧心。在"别人都在补,我们不补就落后了"的群体焦虑驱使下,家长们被迫将孩子送进各种安全隐患丛生的地下补习班。教育局虽然能认定非法补课,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常态排查机制。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补课机构为规避监管藏身民居,监管的盲区就成了危险的温床。窗户无护栏虽是直接原因,但更深层的"缺口"在于整个社会对教育安全的漠视——经营者以营利为先,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管控,教育焦虑催生畸形需求。


曾虹博的坠亡不应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这个7岁男孩用生命发出的警示,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聆听:安全责任不该因"无证"而豁免,每一个接纳孩子的场所,都必须扛起生命的重量。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路上,我们首先要守住的是生命安全这条底线。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