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的黑锅,谢太后绝对不能背?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太皇太后谢道清含悲忍泪在归降表上无奈签名,宫娥们为免遭侮辱投水自尽,元军在临安趾高气扬为所欲为......一幅幅耻辱画面在宫廷琴师汪元亮脑海中交织闪现,使他悲愤欲绝,含泪写下《醉酒十歌》,用浸满血泪的文字将南宋灭亡时的真实画面定格在历史深处。
历史总是吊诡地轮回,南宋归宿正如元军统帅伯颜严词拒绝南宋求和时所言:“尔宋昔得天下于小儿之手(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7岁的后周幼主柴宗训帝位而建宋),今亦失于小儿之手(宋恭帝时年仅5岁),盖天道也,不必多言!”
谢道清在降表上签名,是否意味着她必须为南宋灭亡负全责?
(一)乌鸦变凤
在美女如云的江浙,少女谢道清“生而黧黑,瞖(白内障)一目”的外貌堪称另类,惨不忍睹。那年元宵节,她随兄弟们到灯会赏灯游玩,无意驻足一棵灯树下时,引来一只喜鹊在她头顶盘旋鸣叫,最后在灯树上筑巢。百姓们欢呼雀跃,争先恐后祝贺谢道清有“后妃之祥。”
数日后,喜讯从天而降。皇太后为报答谢道清祖父当年拥立之功,指示继位的宋理宗优先考虑选择“谢氏诸女”为皇后人选。说也巧,谢氏诸女个个貌美如花且已出嫁,唯一剩女便是谢道清。兄弟们欢天喜地,想将她送入皇宫,伯父却因她外形不佳且需花费巨额嫁妆而极力反对。兄弟们搬出元宵节喜鹊报喜之事,说服伯父斥巨资将谢道清精心包装后,一顶花轿送入皇宫。
自助者天助,谢道清才入宫便出麻疹,病愈后因祸得福脱胎换骨:黧黑的“皮肤蜕落,莹白如玉”,眼病也同时被御医锦上添花治愈,出落成如花似玉的绝美江南女子,与同时入宫候选的贾似道姐姐贾氏争奇斗艳。宋理宗偏爱容貌绝美的贾氏,“意欲立贾。”皇太后却一锤定音 :“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宋理宗忍痛割爱,无奈“册(谢道清)为皇后。”
(二)劝谏夫君
谢道清成功实现乌鸦变凤凰理想,宋理宗却对皇后毫无感觉,为弥补遗憾将贾氏封为贵妃,且夜夜笙歌使“贾贵妃专宠”,并爱屋及乌重用贾似道。贾贵妃生下瑞国公主不久病逝,宋理宗因膝下无子,对独生女极为钟爱。贾贵妃尸骨未寒,宋理宗便被貌美妖娆的阎贵妃迷得五迷三道,对其宠爱有加,并将瑞国公主交其抚养。阎贵妃恃宠弄权,勾结奸臣组成“阎马丁董”四人帮祸国殃民。宋理宗晚年荒淫昏聩,公然不知廉耻“召妓入禁中。”谢道清对男欢女爱不感兴趣,“处之裕如,略不介怀。”她的表现既被皇太后视为贤惠,又受到夫君“礼遇益加。”
但是,关键时刻,谢道清却能深明大义,行使皇后职权。宋理宗为收复失地,饮鸩止渴采取“联蒙灭金”国策,结果灭金后非但未收复河南,反而因“端平入洛”军事行动点燃蒙宋战争导火索。蒙古军向南宋发动全面侵略,企图攻取鄂州后直取宋都临安。宋理宗得知“大元兵渡江”,惊慌失措到打算迁都避祸地步。谢道清劝谏夫君,此刻迁都“恐摇动民心。”宋理宗在她与多数朝臣劝谏下,才打消迁都念头。
(三)垂帘听政
宋理宗驾崩,皇太子受遗诏变身为宋度宗,“尊皇后谢氏曰皇太后。”宋度宗时年24岁,正是贪恋床笫之欢的年龄。他在东宫时便“以好内(贪恋女色)闻”,即位后更是放开手脚“耽于酒色”,竟然“每日召幸嫔御,至三十余人。”他昏招迭出,先将批复公文权力转交春夏秋冬四夫人,又封贾似道为太师,心甘情愿“拱手权奸”,成为南宋灭亡的助推器。谢道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只能力所能及加以劝谏。宋度宗阳奉阴违,谢道清无可奈何,唯有眼睁睁看着南宋这艘巨轮渐渐倾覆。
好在宋度宗在位仅十年,便因酒色过度一命呜呼。其子奉遗诏即皇帝位成为宋恭帝,谢道清水涨船高被尊为太皇太后。朝臣因新帝年仅四岁,“屡请(谢道清)垂帘同听政。”谢道清以“年老且疾”推辞无果,只得勉为其难垂帘听政。
因军国大事均由贾似道裁定,谢道清垂帘听政仅具有象征意义。她力所能及之事,便是因战争费用过高,痛下狠心大力裁减宫中费用,淘汰“慈元殿提举已(以)下官”,每月从后宫牙缝里抠出购买点心的钱近万,竭尽全力供应抗元前线。
元军大举入侵,夺取鄂州后直逼宋都,宋廷岌岌可危。谢道清诏命贾似道率十余万精兵抗敌,贾似道却在芜湖损兵折将一败涂地。噩耗传回京城,宋廷“举朝相顾失色”,“台谏哭声震天”。宰相陈宜中“以为(贾)似道已死,即上疏乞正(贾)似道误国之罪。”
谢道清此时表现出极高政治智慧,为彻底清除贾似道集团,她必须先稳定人心。于是,她在奏章上批复:“(贾)似道勤劳三朝,岂宜以一旦罪而失遇大臣礼?”趁贾似道集团防松警惕,她“先削其官”,继而公布贾似道诸多“不恤民”罪行,为遭贾似道迫害的大小官员恢复名誉官复原职,诛杀贾似道军师,逼迫贾似道心腹自杀,暗示朝臣弹劾多名贾似道鹰犬,最终将贾似道“置法贬死。”至此,盘踞朝廷数十年的贾氏集团终于灰飞烟灭。
(四)尘埃落定
元军挟芜湖大捷余威,势如破竹挥师江南,兵临宋都。临安城大小官员闻风丧胆,争先恐后拉家带口逃离京师。诸多高官的缺位,使宋廷机构运转难以为继。谢太后忧心如焚又无力回天,唯有在朝堂张榜痛斥逃官并安抚人心:“‘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我与嗣皇帝遭逢国家多难,急需尔等献计献策共克时艰,‘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京官弃官逃,地方官丢印跑,如此‘避难偷生’,难道良心不痛吗?尔等‘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我宣布:‘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凡是坚守岗位者,尚书省立即发放一笔薪水;辜负国家潜逃者,由御史台纠察上报!”
此时,宋廷已分崩离析,形同虚设。丞相因“老病”闭门不出,陈宜中与留梦炎这两个“庸懦无所长”的高官,每天只会在朝堂狗咬狗争吵不休。陈宜中一怒之下“弃官去”,谢道清“累召不至”,只得写亲笔信给他母亲,才将他重新召回朝廷。前线败报频传,名将“张世杰兵败于焦山。”谢道清满怀希望“又亲为书召夏贵等兵”,信中可怜兮兮哀求:“我母子安危不足为念,诸君难道不思报答先帝恩德?”夏贵等人各自心怀鬼胎,“亦罕有至者。”正巧日食发生,谢道清主动削除自己“圣福”尊号以应天变。因此,谢道清的榜文如同废纸一张,根本无法阻止大小官员们在元军威慑下丢下乌纱帽离京逃命。
接到“大元兵破常州”战报,谢道清“遣陆秀夫等请和”,遭元军拒绝。经历一场迁都闹剧后,谢道清为保全宋室,做出向元廷称臣的屈辱决定,再次令陈宜中出使元军大营。她痛哭流涕对表示反对的陈宜中说:“只要能保存社稷江山,自愿称臣何必计较!”不料,元军进展神速,“兵薄皋亭山。”陈宜中趁夜逃走,“文武百官亦潜相引去。”
元军势如破竹,进驻钱塘,威逼临安。谢道清先令左丞相吴坚等人赴元营议降,继而任命吴坚为祈请使,急赴大都(今北京)呈降表,交宋玺,“宋亡。”宋恭帝被作为战利品押送大都,谢道清因病暂留杭州,“是年八月,至京师,降封寿眷郡夫人。”
宋恭帝退位降元后被封瀛国公,后被元世祖送至吐蕃学习藏文和佛经,52岁时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谢道清进京7年后病逝,“年七十四,无子。”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南宋自建立之时起,便不思进取偏安一隅。虽偶有雄心勃勃企图挥师北伐恢复中原的有志帝王,但更多君王则是沉溺酒色苟且偷生者。这些帝王是典型的“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君无强国志,臣缺报国心,文恬武嬉,诸多因素交织,注定南宋灭亡仅是时间问题。谢道清一介女流,能规谏夫君,智惩奸相,保全临安及宋室,堪称难能可贵。因此,南宋灭亡的黑锅,谢道清绝对不能背!
作者:纵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