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考公入职1个月泄露国家秘密被抓 高学历更应筑牢保密防线
近日,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披露的一起典型案例引发社会热议:一名拥有博士学位的90后公务员杨某,在入职省直单位仅1个月后,竟两次将涉密文件带回家中并上传境外网站,最终因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获刑一年零二个月。这起案件与其同批通报的95后军工单位员工泄密案,暴露出新入职人员保密意识薄弱带来的重大安全隐患。
杨某作为新录用公务员,在试用期内负责文件收发等基础工作,却利用职务便利窃取涉密资料。其博士头衔与违法行为形成的巨大反差,折射出部分高学历者对保密责任的漠视。案例中另一名95后技术工人张某某,则因在社交软件中被境外人员利诱,为1200元报酬出卖国家秘密。两起案件共同指向新入职人员面临的三大风险:对保密义务认知模糊、对法律法规缺乏敬畏、对境外渗透警惕不足。
《保密法》明确规定,所有公民和组织均负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针对新入职人员,机关单位需建立三重防线:入职前需签署《保密承诺书》并完成系统培训;上岗后实施"师徒制"传帮带,确保每份文件流转可追溯;"八小时外"需定期开展警示教育,通过真实案例强化"保密无小事"的观念。尤其对高学历人才,更应破除"重业务能力、轻保密纪律"的误区,将其政治审查与日常行为监管纳入考核体系。
从文件收发员到科研工作者,任何岗位都可能接触敏感信息。这两起案件警示我们:保密责任不因职务高低而改变,涉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三个清醒认识"——清醒认识秘密载体的贵重性、清醒认识境外势力的渗透手段、清醒认识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更要警惕"学术交流""情感交友"等伪装下的间谍陷阱。
当前,国家安全形势日趋复杂,新入职人员作为保密生力军,唯有系好职业生涯"第一粒保密扣",才能真正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利益。这既是对青春的负责,更是对使命的忠诚。
作者:纵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