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企业深陷"被动跟跌"困境:美国倾销冲击下的产业突围战
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全球芯片市场竞争加剧,美国厂商通过大幅降价策略挤压国产芯片生存空间,导致中国企业陷入被动跟跌的恶性循环。据最新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美国模拟芯片对华进口量累计增长37%,价格却暴跌52%,这种"量增价减"的异常贸易模式已对中国芯片产业造成系统性冲击。
美国四大芯片巨头(德州仪器、ADI、博通、安森美)采取激进定价策略,通用接口芯片单价从2022年的3元/颗骤降至2024年的1.55元,累计跌幅达48%;栅极驱动芯片更从3.99元/颗跌至1.76元,降幅高达56%。这种远低于成本价的倾销行为,使相关产品对华出口倾销幅度突破300%,其中栅极驱动芯片竟达458.51%,构成典型的恶意倾销。
在美国厂商的倾销攻势下,其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35.4%飙升至44.98%,占据进口总量比例更从47.81%扩张至62.14%。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国产芯片不仅被迫跟降价格,更在技术标准、供应链话语权等方面逐渐丧失主导地位。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已有超6000家本土芯片企业倒闭,反映出市场环境的急剧恶化。
面对产业危机,中国商务部已于2025年9月13日正式对美产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此次调查涵盖通用接口和栅极驱动芯片两大品类,是我国半导体行业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重要举措。专家指出,除了贸易救济手段,中国芯片产业亟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价格战"泥潭。
当前形势下,中国芯片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只有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优化产业生态,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真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转变。
作者:纵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