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Deutsch 한어

AI诈骗新套路:亲人声音竟能造假!手把手教你识破高科技骗局

发布时间:2025-08-23    来源:纵览网(www.zonglan.com)

"妈!我出车祸了,急需手术费!"电话里传来儿子熟悉的声音,李阿姨毫不犹豫转账48万。直到挂断电话才发现——儿子正在公司开会,那个"儿子"竟是AI合成的假声音!这样匪夷所思的骗局正在全国肆虐,仅上海一起案件就涉及数百万元损失。当犯罪披上高科技外衣,普通人该如何防范?

2023年上海破获的特大电信诈骗案揭开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骗子们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犯罪链条。他们先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再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精准模仿受害人亲属的声音特征。中国政法大学专家研究发现,人在紧急状态下判断力会骤降60%,这正是骗子选择模仿亲属声音的心理突破口。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类犯罪已形成专业化分工。从数据贩子倒卖家庭关系信息,到技术人员兜售AI变声软件,再到专业编剧设计"亲情话术",每个环节都透着精心算计。他们用科技武装到牙齿,瞄准的却是人性最柔软的亲情软肋。

虽然AI语音已能高度仿真,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循。首先是声音细节,合成的语音往往语调机械,缺少真人说话时的气息变化,背景音也可能出现不自然的电子杂音。遇到"亲属"来电求助时,不妨突然询问"爷爷住院在几号楼"这类家庭私密问题测试真伪。

其次是来电特征。数据显示,90%以上的诈骗电话来自170、171等虚拟号段或境外号码。国家反诈中心提醒,这些号码被标记诈骗的风险极高。若来电显示异常,务必保持警惕。

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思维。任何要求立即转账到个人账户的"紧急情况"都值得怀疑。正规医疗机构从不会要求将钱款转入私人账户,真正的家人也绝对不会阻止你通过其他渠道核实情况。

防范这类诈骗需要全家总动员。可以约定只有家人才知道的暗语,遇到可疑来电时作为验证密码。虽然AI能伪造声音,但还无法实时模拟视频通话中的微表情,开启视频验证是最可靠的确认方式。

个人信息保护是第一道防线。调查显示80%的信息泄露源于用户自身疏忽。切勿随意填写网络问卷或点击不明链接,定期检查手机APP权限设置。建议为家中长辈开通来电识别功能,陌生号码自动标注风险等级。

资金安全网也不可缺少。可与银行协商设置大额转账延迟到账功能,给补救留出时间窗口。保留所有转账凭证,发现被骗立即报警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记住:科技越发达,越需要保持清醒头脑。

AI技术本应造福人类,却被不法分子扭曲成犯罪工具。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既要善用技术防护,更要筑牢心理防线。当接到"亲属"求救电话时,请默念防骗口诀:一听二查三核实,紧急情况不匆忙。


作者:纵览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