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影评:历史与人生
秦末楚汉相争,垓下之地,项羽四面楚歌,悲怆不已,自刎乌江,只有白马一匹,爱人虞姬陪伴,昔日风光尽失,一代霸王归土,好不凄凉。为了纪念他,后人写出了《霸王别姬》这一出京戏,以表达对霸王的怀念和对虞姬痴情的感伤。有什么可以永恒不变?这既是电影《霸王别姬》,也是历史对我们经常提出的一个疑问。
科班的师傅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京戏,是人就要听戏,京戏是永恒的;京戏说,霸王就是霸王,永远都是大英雄大豪杰,宁死也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霸王的英雄气概是永恒的;市井们说,袁四爷是个厉害人物,改朝换代,人来人去,大太监倒了,军阀倒了,就袁四爷永远是爷,袁四爷的权力和地位是永恒的……可是——京戏是在程蝶衣哭诉与革命歌曲的热烈中亡了;霸王在造反派的淫威下跪地求饶了;袁四爷也在革命的枪杆子里倒下了。厚重的历史下,每一件事物都太渺小与太不稳固了,沧海会桑田,何况人心呢?但是似乎,却有唯一不变的一件东西,那就是程蝶衣对段小楼的爱,超越了时间、历史和社会孤独与苦涩的存在着。虞姬只为霸王死,戏也最终成了真。“霸王别姬”竟成了“姬别霸王”——这便是《霸王别姬》最核心的美之所在。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戛纳捧下金棕榈的那一年,可以说是话语电影的一个巅峰时期,它代表了第五代导演的最高成就,也成了话语电影漫长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部浸透了厚重的历史沧桑变迁,人情世故轮换和中国优雅传统与苦涩记忆的作品,很好将个体的命运和那个波澜壮阔的宏大背景相融合,成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传奇。
电影以两个人,三段历史为核心,从宏观上展现了一副近现代中国的苦难与波澜壮阔,从微观上,则是一段同性恋情的纠葛与人性苦涩的变迁。
段小楼与程蝶衣自小从同一个戏班一起练戏长大,段小楼演生,程蝶衣演旦。一次偶然给当时大太监唱戏的机会,一炮而红,成了梨园里的名角,享誉京城。尤其两人合演的《霸王别姬》更成了一时名作。不同的是,程蝶衣由于自幼饰演旦角色,早已习惯了当“女娇娃”,渐渐就开始喜欢上了自己阳刚勇猛的师兄段小楼。而段小楼却喜欢当时的青楼头牌妓女菊仙,并且两人先后定亲结婚。程蝶衣对段小楼的爱刻骨铭心而痛苦异常。三个人就这样卷入了复杂而纠葛不断的感情纠纷之中。
历史在推进,从清朝灭亡到日本入侵,然后国共内战,之后的全国解放和反右文革。围绕着一出《霸王别姬》,多少人来来去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数背叛,无数悲喜,无数离合,终于熬到了改革开放,饱经风霜的两个人在戏台上孤独的唱了最后一出《霸王别姬》,程蝶衣挥剑自刎,以生命捍卫了曾经的誓言,将这份不可能的爱情,变得如此凄艳动人。
回到开头的话题,历史与时间的冲刷之下,什么会变,什么不变。人作为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书写者,可是作为个体,却是这种历史洪流的承受者。人的容颜会在历史里衰老,人的价值观会在历史里变迁,人的信念会消逝,而最坚毅的情感,却能抗拒这些腐蚀而存在。抛开段小楼一干人不去谈,单纯来说说程蝶衣,看看这一个人,是怎样在历史的风霜里固守那一份异样的爱的。
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话题是“同性恋”,也就是程蝶衣的异端恋情。程蝶衣的心路历程以及恋情的变化,推动了电影的情节铺展。
童年的时候,是程蝶衣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也是电影为后文做足铺垫的时期。程蝶衣同性恋心理的形成,是来自多方面压力的。一方面是生计和个人考虑,为了生存,母亲砍掉了他一根手指送进梨园学戏;为了成角,程蝶衣强迫自己适应了女性的身份,以巨大的牺牲,无数的汗水血泪做到了“雌雄同体”的化境。另一方面,则是师兄的影响,从进入戏班开始,师兄就是处处关照程蝶衣的人,早早失去母亲关爱的程蝶衣,很自然将这份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了师兄身上,但这只是一个暗线和导火索。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一句,刚刚开始,程蝶衣怎么样无法念对,总是念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从心底认知上来看,程蝶衣难以认同自己被束缚在女性的心理躯壳里。但是在师兄的巨大压力之下,程蝶衣一口鲜血吐出,就转了过来,师兄成了他转变的关键和最后的主要施力者,从这个角度来说,程蝶衣同性恋心理的形成,师兄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正是因为这样,段小楼成了程蝶衣一生都无法忘记和放弃的一个人。戏和段小楼,成了程蝶衣生命的全部,“不疯魔不成活”正是为此。
电影的结局,程蝶衣看透世态炎凉,感受到心中的霸王已死,终于清醒了过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是啊,本是男儿郎啊,一转眼,当了这么多年女娇娥,活在戏里,醒悟过来才发现物是人非,理想破灭。一出《霸王别 姬》,一个“从一而终”,成了虞姬程蝶衣的一生,果然当疯魔不在,他也就不能成活了。
程蝶衣的爱情永远是虚幻的,永远是戏里的故事,是理想化的美好。虽然理想在现实里往往是憔悴不堪的,但理想似乎也是最能抗拒现实的冷漠与残酷的。段小楼和菊仙的现实里的爱情正是一个很好的映衬,如此多牺牲和隐忍,最终依然逃不过背叛和绝望的死亡。菊仙为现实而死,程蝶衣则是为理想而死。菊仙有过的现实的爱情终究彻底在残酷的现实里破灭了,而程蝶衣不曾拥有的虚幻的爱情反而因此而变得真实而永恒。相比之下,张公公、袁四爷、小四、师傅这些人,这些尘世里鲜活的人,都无法超越尘世,无法摆脱他们的丑陋和阴暗,只有活在戏里的程蝶衣,如同出水芙蓉一样一尘不染,直到所有人都疯了,他才发现“原来你们都骗我”,于是在残酷的现实里香消玉殒。
近现代中国——一副苦难与悲歌的宏伟画卷
《霸王别姬》的登场人物极多,时间跨度极大,就像莱昂内的《美国往事》一样,无数或浓或淡的人物有序而恰当的被安排一一登场,无数脸谱共同绘就了一副时代的画卷。最后当时间的潮水褪尽,我们才猛然发现,戏散了,时间才是唯一的主角,其中悲凉沧桑,深彻透骨。
“要想人前显贵,就要人后遭罪”的梨园艰辛生活和下九流饱受压迫的戏班的憋屈。异族铁蹄下沦陷国土的焦土与狼烟。国民政府的官僚和腐败。红色浪潮下失去理智的疯狂的群体暴力……与活在京戏里的程蝶衣一样,京戏外的其他人何尝不是活在另一处更大的戏里。人生入戏,戏如人生,如是而已。无数人登台,无数人退场,有人是主角,有人是龙套,但都免不了最后落幕的结局。从个体上看,张公公,袁四爷,小四正是如此;从国家上看,清朝、民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又何尝不是这样。戏院里的舞台是小舞台;北京城是一个大舞台,中华大地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可是,越是大舞台上的演员,往往越意识不到这一点,也越意识不到最基本的道理,反而成了最小的一出戏,留给后人唱说戏谈。
演来演去,墙头轮换大王旗,不变的是受压迫的低下层的大多数中国百姓,始终处在不同的罪孽与苦难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百姓苦;人民当家作主了,百姓亦苦。
电影中的每一次历史推进和程蝶衣与段小楼的关系纠葛与认知变化,都是伴随着死亡与隔离的。童年与母亲的分离奠定了程蝶衣的命运;小赖子的死亡改变了程蝶衣对戏的态度;师傅的死转折了程蝶衣与段小楼的关系;袁四爷的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小四的离去打击了程蝶衣的理想;霸王的离去和菊仙的死彻底摧毁了程蝶衣的理想。与之相对应的,何尝不是这个国家,这片土地最深切的悲哀与痛呢?
《霸王别姬》就是一出历史的沉重挽歌,人与历史,历史与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