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影评:至黑之夜
“Forget it, Jake. It’s Chinatown.”当影片末尾,杰克心爱的女人在漆黑的夜色里殒命身亡,最终无法逃出悲剧的宿命时,身边的警官只是淡淡的对杰克说了这句话。意味深长,重重的将一个血淋淋的句点画在了漆黑绝望的夜色里。
影片的背景是四十年代的纽约,在唐人街任职的警员杰克因为看不惯警局的黑暗而离职,自己当起了私人侦探。某天,一个贵妇突然拜访,希望他去查自己丈夫的外遇。贵妇的丈夫莫拉雷是当地水利总工程师,正在为解决市政用水,兴建水坝而和农民争执不断。正当杰克深入的跟踪深究下去的时候,另一个贵妇突然出现,并且控告杰克,声称自己才是莫拉雷太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此时,莫拉雷被发现死于水池之中。警方很快认定其是自杀。但是通过各种蛛丝马迹,杰克认为事件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各种势力开始阻挠和威胁杰克。抱定正义信念的杰克,最终不得不在悲剧的宿命里,走向一个彻底失败的深渊。
《唐人街》的片名来源于一件真实事例,唐人街的警察永远是最轻松的,因为这里是唐人街,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每个人差异太大,有时候你以为是在帮忙其实反而助长了犯罪,与其去蹚浑水,不如就什么都不干,这么看着,唐人街有它自己的逻辑,即使有罪恶,也绝不会蔓延出来,也只是唐人街内部自己的故事罢了。
影片中的警官们正是这样的,对于发生的这一系列丑闻和黑幕,他们只是看着,冷眼旁观。主持正义和秩序的警官们,集体变成了失声的木偶。这让整个事件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曾经在唐人街工作的杰克,正是因为警局的种种黑幕而愤然离职,如今再次因为同样的原因,不能挽救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她悲剧的命运。整部电影都笼罩在极深的黑暗里,毫无希望,毫无乐趣可言。
再次引申这个话题,杰克这个主人公的命运与影片的诸多元素,都是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个人写照。黑暗王子波兰斯基的一生,都是被悲剧的宿命所牵扯的,幼年因为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家人全部被德国人处死,自己侥幸逃过一劫。《罗斯玛丽的婴儿》之后,连环杀人狂曼森率人冲入波兰斯基宅邸,粗野的杀害了他的妻子和朋友,以及腹中的孩子。备受打击的波兰斯基从此在伤痛中沉寂了多年,之后才拿出这部《唐人街》来,这也许是导演最为黑暗和压抑的作品了。是的,毫无希望可言,即使若干年后在奥斯卡大红大紫的《钢琴师》,也有着淡淡的人文关怀与温暖,而唐人街的夜色里,一切都像墨一样漆黑。
宿命,沉重的宿命,必然的宿命,悲剧的宿命。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如何拼搏,每一个人,都无法逃出宿命的决定。谁也改变不了什么。杰克拼命也改变不了莫拉雷太太母女最终遇难的结局,改变不了资本家操纵城市水源赚取黑心暴利的结果。就像导演个人改变不了缠绕自己一生的黑暗命运。警察都是摆设,法律都是空洞,上帝都是瞎子。这就是波兰斯基通过《唐人街》,通过杰克的筋疲力尽和莫拉雷太太的难逃厄运向世界发出的怒吼和无奈的深深叹息。
这部电影在当年的奥斯卡上虽然提名很多,但是遇到了科波拉的《教父2》,最终还是顽强的保住了最佳剧本,可见其叙事和结构有多么巧妙。从故事上来说,波兰斯基的这部电影是其叙事最为出色的代表作。相比于《水中刀》或者近年来的《杀戮》这样通过极小的限制格局来发挥,《唐人街》属于更加开放和丰富的类型。这是一部黑色电影,可以和希区柯克或者比利怀德的许多作品相呼应,人性恶的罪案或者美妙的少女。
不过整个故事却更加曲折婉转,起承转合都有诸多玄机,如同一个卷心菜,一层一层的拨开,越往里,内容越丰富,趣味也越多。围绕着“唐人街”这个命题,有杰克的过往黑暗记忆,有永续的无序混乱,也有杰克正在遭遇的悲剧的终点。
电影拍摄于七十年代,虽然故事是四十年代的,不过还是可以看出波兰斯基对现实的尖锐讽刺和不满,官商勾结,资本的黑暗,乱伦的丑闻都是那个时代美国深深的黑暗所在,权力的泛滥和资本的堕落,是尼克松政府最令人诟病的地方,从这个角度,《唐人街》也是一出讽刺。尤其自己家人遇害而难以制裁凶手,让导演对现代法治文明和社会的冷漠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厌恶。所以,这部作品是浸透着极深的黑暗的。罪恶击倒了一切。据说电影的编剧罗伯特·唐尼因为这个绝望的结局和波兰斯基大吵了一架,是啊,在波兰斯基眼中,世界就是一朵诡异美丽的恶之花,人性是恶的,社会是恶的,法律、政府或者秩序、正义,都是这朵恶花妖艳的魅惑罢了。
此外,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片中的中国人形象都十分的猥琐和麻木,这和那个特殊年代十分相关,“黄祸论”和“红色恐怖”依然是美国的主旋律意识形态,虽然相比五十年代以前的影片中中国人或者东方人的形象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在西方人眼中,这依然是一个恐怖而丑陋堕落的民族,尤其海外各个城市的唐人街,也基本是社会底层渣滓罪恶聚集的地方,这些处理,可以说也是好莱坞冷战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