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与《末代独裁》影评:主流视线外的残暴
非洲,一直以来就是苦难深重的大陆,被神所遗忘的世界。落后的文明的进程使得整个非洲大陆曾经长期遭受欧美殖民者的掠夺与剥削,恶劣的自然环境又使得这里疾病肆虐,死亡蔓延。近代以来,虽然非洲许多地区都一一脱离了殖民统治,可是民主与幸福却从未在这片土地上繁衍起来,种族屠杀、独裁暴政、瘟疫饥荒一直像一个幽灵一样盘踞在这里,阴魂不散。
《卢旺达饭店》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卢旺达国内主要生活着胡图族与图西族两种民族,前者大多是农耕劳作为主,后者则多为游牧民族。前者占据了卢旺达国内的绝大多数。两者有共同的语言文字,文化习俗也十分相似。但是从欧洲殖民者进入卢旺达以来,白人统治的秩序下,却一直是通过扶植少数的图西人去统治大多数的胡图人。因此,国内富裕和有文化的上层阶级多为图西人,而胡图人则多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农民。国家独立前,最后的殖民者比利时人却在短暂的统治中,开始挑拨胡图人去反抗图西人的统治,之后,两族的深重的矛盾开始不断激化。这也就是影片中简略提到过的背景。
1994年,胡图族总统座机被击落,这一事件极大激化了两族间的矛盾与冲突。影片里通过广播号召胡图族起来反抗图西族正是这一事件的直接结果。
保罗是卢旺达米勒科林斯饭店的经理,该饭店是欧洲投资兴建的一座豪华宾馆,主要为了接待卢旺达的外国游客和访问参观人员。保罗接受了欧洲先进思想的洗涤,所以没有那种两族世仇的观念,作为一个胡图人,他娶了一个图西人作为妻子。生活中,也从不歧视图西人,无论什么身份,什么阶层的人,都能搞好关系。
也许早就预感到会有这么一个血腥的时刻,保罗长期以来一直想方设法和卢旺达国内的政界军界要员以及国外使领馆的大使还有自己欧洲的上司搞好关系。终于,总统座机坠毁的那一天,通过广播和私下相传,胡图族准备发动暴动,彻底毁灭图西族。手拿锄头、菜刀、镰刀等武器的胡图人,蜂拥走上街头,见到图西人就杀,小孩、老人也不能幸免。长达三个月的屠杀,使得图西人几乎灭绝,死亡人数达到约100万。
国际社会此时一片默然,上帝也闭上了眼睛。只有保罗,用科林斯饭店这个特殊的地方,收留不断逃散的难民。在几乎没有救援的情况下,一次次面临生死考验,千方百计,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保罗收留和保护了1268名逃难者。
影片很少直接正面描写残杀的场面,但是通过侧面的烘托与刻画,却让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比如电视上放出来的那些被阉割,强暴,虐待过的尸体成堆出现,疯狂的人挥舞大刀砍下囚犯的身躯……比如保罗去购买食物和水时,漫天大雾,车子在公路上行驶却颠簸不止,下车一摸,原来满地都是死人,车子一直在死人身上碾过……这样的旁敲侧击,给人的震撼,远比直接血淋淋的镜头更加震撼。
电影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屠杀,为什么差不多文化,甚至可以说同一民族的胡图人和图西人就是不能和睦相处呢?民族仇恨是什么?民族是什么?为什么卢旺达人能甘于受到真正的外族,欧洲人数百年的殖民,却会被这样轻易的挑起内部仇恨?
国际社会,尤其西方许多国家一边高喊民主,一边喜欢干涉别国内政,为什么真的需要援助的时候就都集体失声了呢?美国刚刚在索马里“黑鹰坠落”于是按兵不动,欧洲呢?我记得影片中,保罗用尽了方法,才设法使比利时的上司动用私人关系,迫使维和部队前来。100万生命突然消逝了,联合固只是标志性的设立了一个日期来怀念这些人,反思人类的罪恶,有时候,相对于屠杀者来说,旁观者更加让人心寒。
也许,也许只是因为这个国家是那么偏远,没有什么资源,对国际主流社会也没有什么影响,如此的缺乏重量,于是,你杀你的人,我看我的戏,生活依旧。影片中,一个白人记者曾经说:“拍下这些杀戮的镜头有什么用,谁愿意看呢?”相对于保罗真正的英雄主义和责任心而言,世界真的渺小而尴尬。
《末代独裁》也来源于真实的事件与人物,但是直接改编自小说。
乌干达也是非洲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一个新的领袖上台了,他就是曾经留学英国的阿明。年轻有为的他思维开放,又接受过西方先进教育,所以很受欢迎。尼古拉斯与妻子沙拉从英国来到乌干达行医,偶然结识了阿明。
尼古拉斯被阿明的表象迷惑了,他成了阿明的亲密朋友,跟他讲述苏格兰的故事,帮其医病。天真的尼古拉斯以为阿明真的会使这个国家繁荣起来。可是却不知道这个人正在慢慢的腐蚀变质。表面和善的阿明,对待异己势力却残暴异常。对财富的渴求使得其更加横征暴敛。乌干达就这样更加贫穷破败下去了。
当有一天尼古拉斯渐渐发现真相之后,震惊不已的他准备逃走,阿明也翻脸了……受尽折磨,艰难万苦逃回国之后,讲出真相的尼古拉斯立刻引起了世界的轰动。最终,阿明被联合国抓捕,在流放中死去。
这部电影,故事讲述很好,也许以为是无聊的传记片,却拍的津津有味。通过一个白人医生的视角,来看待非洲发生的一切。没有多少正面直接描写非洲的黑暗,百姓的生活,可是几个镜头也足以让生活在温室里的人们吃惊了。阿明的老婆去打胎却被肢解了。尼古拉斯在关押中接受的各种酷刑……
更多的,还是在于直接对阿明这个角色的刻画。他很和善,笑起来如春风一样温暖,可是却双手沾满了鲜血,杀光了反对自己的人。外面的风平浪静源于独裁 暴君的杀戮。喜怒无常、变化多端的阿明,成了侧面表现乌干达国运和人民生活的最好载体。
阿明一开始也是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人,最终却变成了独裁暴君,为什么?每个人的堕落与沦陷总是有原因的。吃人魔王博卡萨是早年在艰苦的战争中断粮了,尝到了人肉的鲜美,才变成了吃人魔王。而阿明,看似光明的领袖退变成杀人暴君,忍不住令人好奇。动荡的非洲,落后贫穷战乱瘟疫不断,松散的民主制度根本不能约束国家,于是,集权的必然性就出现了。权力又具有无穷的腐蚀性,看看阿明的豪宅和外面那些破败的街道形成的鲜明对比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到手的物质享受,于是他开始大开杀戒,以前那些振兴国家的梦想,早已消失在了野心与享受之中。
非洲的苦难是深重的,还有许多反映其黑暗悲惨的电影,比如《血钻》,比如《战争之王》。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欲望史,征服与被征服,杀戮与被杀戮。一切文明与礼仪都是表象,那些发生在主流视线之外惊心动魄的真相,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呢?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