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的颜色》:凝固的影像诗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这部电影是被称为前苏联“最后一个天才”的电影大师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的代表作。帕拉杰诺夫从小就在音乐和绘画上显现出了天才的造诣。他的一生电影作品极少,只有四部长片,可是却并不妨碍世界对这位电影巨匠的仰慕和追捧,包括费里尼、戈达尔在内的世界电影大师,都对帕拉杰诺夫仰慕有加。


《石榴的颜色》是导演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著名吟游诗人撒亚诺娃的生平改编而成。全片分为诗人的童年、青年、婚姻直到死亡等诸多个方面的章节构成。但是,这部电影却不是一个传记片,里面与诗人的生平并无过多的照应。更多是通过这样一个漂泊诗人的故事,来宣泄导演对于古老的亚美尼亚文明的深沉的爱以及那些历史文化的自豪。还有,就是导演内心深处最激烈的情感的独白。诗人以诗歌来表现生活,而导演则以影像来表现诗歌。


也许看了这部电影,会颠覆许多人对于电影的理解,因为全片几乎没有什么剧情,也没有对话,只有一幅幅如同油画一样的色彩鲜明的静止构图以及偶尔穿插的诗歌和朗诵。这也许也是我至今看过最费解的电影了,因为,很难通过这一幅幅极富象征和内涵的画面来理解其中的背景意义和深意。导演将其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和艺术都融入了这部电影的镜头里,那些古怪的演员,古怪的动作,华丽的色彩,更像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


影片的构图带有浓烈的近东风格,如同中世纪的手绘书籍一样,色彩浓烈,装饰性极强。同时,里面又融入了俄罗斯试样的衣服纹饰以及西欧天主教的风格装束。如同一本文化百科视觉图书一样,一页页翻开。


导演生活的亚美尼亚,是地处欧亚交界的一个小国,这里自古就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汇和激烈冲击的地区。公元前刚刚形成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很快被罗马征服,之后,罗马灭亡后第一个被基督教同化,成了最早归顺基督教的国家。之后又被伊斯兰势力征服,再之后是蒙古,蒙古灭亡了又被伊朗和土耳其瓜分,之后俄罗斯崛起再度被俄国侵占。现代苏联解体之后才独立成为了一个小国家。这样一个在强权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小国,几乎很难形成自己特色的文化和历史,几乎一直都是在不同强大征服者的阴影下畸形的成长。激烈的文化冲突和交汇,使得这片地区变得尤为边缘化和复杂化。


因为纳美尼亚形成文字的时间很晚,所以大多历史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吟游诗人来讲述和传承的,直到18世纪,依然有大量的吟游诗人在传递着那些古老的神话和历史。由于文化的多元,本土的土著文化,罗马文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以及俄国文化都共生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


影片既是一个诗人的人生,更是这个地区数千年来文化的浓缩,更是导演内心难以诉说的情感。


刚刚开始,那个小孩倒立一样的在床上,既是象征了诗人的诞生,也是神话里人类诞生时的场景。象征基督教的帽子以及法杖,《圣经》文本里的圣骑士,还有大主教死时涌入的成群的羔羊,既是人间的需要指引的人群,也是曾经被拯救过的迷失的群众,他们都是主教的羔羊啊,主教就是领路的头羊。还有影片里多次出现了天使,这些天使明显带有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以及伊斯兰教文化的不同风格的交融,他们是关键,既启迪和指引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又在最后引导诗人的灵魂离开留恋的人间。影片里的人都穿着各种风格和文化的装饰颜色华丽的衣着。用各自的手势和行为来表现一场场如同梦境一样的叙事。古代的吟游诗人依靠口中的诗歌来记叙故事和传说,导演用摄像机拍摄的影像凝固成诗歌,来表现那些逝去的故事和文化。


诗人的终身的痛苦和充满磨难的,如同石榴慢慢流出鲜血一样的汁液一样,影片开头的石榴慢慢腐烂,影片的结局是一把刀和沾满汁液的石榴。这就是为了追求生命的甘甜以及真理,而流尽了自己鲜血的诗人的一生。也是导演的一生——这个一生追求艺术的导演,曾经被苏联抓捕入狱多次。一生磨难,才磨砺出几部震撼世人的作品。也正是这些苦难——一如亚美尼亚的历史本身一样充满了磨难,才汇聚出了最后璀璨交融的独特文明——才汇聚出了诗人或者导演独特的艺术思辨。


这部电影要一一从每个画面去解读其背后的宗教、哲学和历史是无比困难的,也许,正如当年评论对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所作出的评价一样,你根本无需去理解其中的内容,你需要的只是去感受和欣赏。去遨游在浩瀚宇宙的无穷想象力中一样翱翔在亚美尼亚的古老神秘的历史文化和诗人导演美丽的心灵之中。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