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影评:被遗弃的青春
长久以来,在枪支没有受到管制的国家,枪击案一直是一个困扰社会的严重问题。尤其在美国,每年恶性枪击案几乎都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校园枪击案更加引人注目。每一年,美国许多高校都会发生各种校园枪击事件。但是枪击案的背后,却隐藏了更深的社会以及心理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关注。
《大象》就是这样一部透过校园枪击暴力事件,来深入到其背后去引起更加广泛思考和关注的电影。
导演格斯·范·桑特是表现社会与心理问题的老手了,也许许多人更加熟悉他的《心灵捕手》或者《米尔克》。《大象》在2003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举捧下了金棕榈大奖和最佳导演奖,应该是前所未有的,也许,这才是导演一生电影事业的巅峰。
电影选取了一所普通的美国中学作为背景,平静的学校生活下,隐藏了太多的问题,包括婚前性行为、滥交,同性恋,校园歧视,学风败坏,道德沦丧,信仰空虚等等一系列问题。当一个个人物陆续登场,整个学校的风貌描绘清晰了之后,画面转到了拿着枪走进校园的学生。他们以纳粹为崇拜对象,开枪在校园内疯狂扫射,无数老师学生倒在血泊之中……
本片改编自同名的短片,主题也来自之前的《大象》,但是在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叙事上,导演做出了更加深远的探索和考虑。“大象”来源于一个西方著名的谚语典故,就是说当一只大象出现在你的卧室中,你就会产生疑惑,到底大象是真的还是卧室是真的,比喻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校园枪击就是这样一只公然出现在祥和校园(卧室)里的大象,面对它,我们无所适从。
对待教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世界上诸多不同的教育理念孰是孰非难以相较。中国人羡慕美国人,美国人羡慕亚洲人……散漫自由的美国虽然吸引人,但是广大的公办学校却也成了自由过度而散漫堕落的温床。青少年在这些公立学校里,几乎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和诱惑。影片以极度低调的手法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污浊和堕落的元素融入到了一个广大但是模糊的背景里,为最后枪击案的发生积蓄力量和气势。
最后冷酷开枪杀人的两个少年之一的一个就是片头被全班同学嘲笑,然后被用湿纸巾扔的人。帅气的男生搂着新一任女友在校园里闲逛,引起无数女生的议论和嫉妒。自卑但是成绩优异的女生处处受人排挤,只能缩在图书馆做小时工,只是十几岁甚至没有成年的孩子,又是在基督教的国家里,却早已抛开了那些陈旧的道德束缚,一对对一双双在校园里拥抱,上帝已死,所以纳粹的疯狂的精神成了部分人信仰的替代品……一片欣欣向荣的校园,表面上生机勃勃,到处都是运动和学习的学生,但是仔细看,却发现处处透露出来的都是腐败和迷惘。明朗的画面,阴暗的现实。导演的刻意安排,其中对美国当前现实的讽刺不言而喻了吧。
影片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对每个学生的介绍部分和后面的枪击部分。导演对两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之所以拿下最佳导演,我想和这脱不开关系。
传统的电影里,电影内部的时间和外部的时间是不一致的,比如一场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面时间的跨期可能超过了数天,数个月甚至更长。导演在这部影片里,却尝试了一种敢想却鲜敢有人用的方法——进行性叙事——就是将镜头内外的时间统一。最真实的来表现当时发生的场景。我们观影的每一分钟,也是故事的每一分钟,没有时间上的跳跃和空白。这样就给这个电影带来了一种别样的真实感——我们是同步的。
为了更加细腻和多角度的刻画人物,导演在前半段采取了另一种手法,就是平行叙事。导演的镜头是随着人物移动的,你发现这部电影里,导演对长镜头的偏爱达到了某种入迷的极致。电影的镜头总是跟随着一个人,叙述他或者她在事件发生的这段时间里面的行程,与他人的关系,活动等等。然后,与擦身而过的另一个人接上,镜头随即转入下一个人为中心的叙述中。但是,每个人物的叙述又不是承接性的,而是同时的。就是在同一时间,不同的人物为中心的视野下,发生了些什么。在暴风雨将来的前一小段时间,每一个人,都在做什么,这些行为背后,隐藏了什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表现,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那样,对每一个细节的同一时间的刻画,来展现完整的风貌。
说起这部《大象》,总会和台湾的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联想起来。对于青春期叛逆的少年,有时候过于放纵和宽容,社会的无序和监护的缺位——你可以发现在《大象》里面根本没有出现过一个学生的监护人——才是造成悲剧的根源。这其实就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责任感、道德体系的整体溃败和腐朽,享乐和腐化打着自由的旗号,成了人们放纵的借口,在这种物质的沉沦里,精神必然被掏空。希特勒的演说何以煽动人们,枪支何以由网络方便的购买并且由一个成人礼貌的交到两个孩子手中,这些低调的处理之下,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那个“和谐社会”表面下的阴暗和放纵,就像《梦之安魂曲》里毒品何以蔓延一样,其实都是无度的空虚带来的人欲的流淌。上帝已经死去许多年了,曾经孩子们的父辈也曾迷失过,这带来的是60年代垮掉的一代人的反思和疑惑,曾经可以去流浪,如今时代变了,那种精神的空虚只能寄托于其他了。
前半部分的平静与后半部分张力十足的血腥屠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一个时间的进行性叙事之下,前半部分的平行汇总到了后半部分的杀戮。是一种十分奇妙的观影体验。导演以时间为线,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体系。非线性的表述,在现代电影的叙事探索上成为了丰碑。
电影是来源于一起真实的美国校园枪击案,真实情况里最后两名同学杀完自己的同学后饮弹自尽,而影片的结局却在瞄准青年情侣的时候戛然而止。因为灾难没有结束,电影没有完成,电影之外的故事还在不断的上演、重复。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这个事件抽象出来的一个现象。将一件艺术品生产为半成品就宣告成功,这也许是导演另一个高明之处了。故事已经透过屏幕到了观众面前。镜头外,更多的内容在继续下去!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可惜《大象》天然的未完成,带来的却是血淋淋的震撼。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