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影评:生之味,死之趣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最近烦工作的事情,于是专门拿来黑泽明的名作《生之欲》好好欣赏了一下,被深深触动了。不得不佩服黑泽明的洞见能力,一部电影,将生死的思索,官僚机构的批判写的如此入骨三分,许多内容,也正切合当前中国的实际,也许很容易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渡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政府公务员,浑浑噩噩的过了三十年,只差一天就保持了三十年没请过假的最高纪录,也正是由于这样熬和安分守纪,成了市政厅里的一个小科长。但是,正是在最后的这一天,他长期的胃病被检查告知是胃癌。顿时,这个老人万念俱灭了。回到家,在恐慌之中,由无意听到了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子,准备逼自己拿出养老金来给他买房子,这更加成了雪上加霜的打击。回顾自己三十年的公务员生涯,他发现自己每天都是百无聊赖的坐在办公室发呆看报喝茶,打发时间,对于来上访的群众,就和其他部门一起互相踢皮球,什么事实也不做,过一天是一天,每天按时出现,只是为了不让领导知道少了他其实这个政府也能很正常的运作。也许,自己就是二十几年前便已经死去了。工作是灰暗的,家庭也一样,长期的麻木不仁和疏于沟通,和儿子已经渐行渐远。外在的疾病和内心的绝望,如同两记重锤,彻底将他打入了绝望的深渊.


黑泽明通过片头的独白,在这里就巧妙的交代出了“死亡”的两种内涵,精神的死亡和肉体的死亡。此时,当渡边面对突如其来的肉体死亡的威胁时,他才发现其实二十几年来自己的精神早就死了,活的毫不知味。此时,才刺痛了他寻求生命滋味的决心。


为了在最后的生命里有意义一些。他先找到了一个作家,希望他能交他怎样用钱去享受。作家带着他光顾了许多的声色场所,买了许多名贵的东西。但是,渡边依然迷茫和痛苦。那些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声色犬马,只会衬托出渡边更深的落寞和尴尬。这时,他的科里的一个女职员受不了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毅然辞职了,与她的交往中,渡边突然发现了生命的乐趣。通过女下属,他明白了简单而有意义的生命,也是有意义的。那个玩具兔子,是女职员新工作所生产的,在劳动中创造价值,使她感到了活着的滋味,也使渡边瞬间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利用自己最后的时光,和自己的权力,为社区的居民真正做一回事实——解决反应多次但是都被官僚们推脱掉的污水沟改建工程。将这个污浊的臭水沟改成一个漂亮的公园。


黑泽明在这里提出了寻找生命滋味的两种路途。生命的滋味在何处,是纵情享乐还是真心付出。物欲显然只会从另一个方面掏空你的灵魂。作家的潦倒和落魄只不过是失败人生的另一个样子。生命的价值应该在于创造价值,在于付出,在于努力工作,这才是最好的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创造价值之后的那种愉悦,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个“死了”多年的僵尸,终于在真正的死亡即将到来之时,真正的“活了”过来。黑泽明更多在于向我们强调生命和死亡的真谛:“有的人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是他还活着”。生命的意义,就是为社会,为他人去创造,去奉献,这才是真正的生,虽死犹生;虚度年华,浪费光阴,尸位素餐,或者沉湎物欲,醉生梦死都是“死”。电影的另一个名字《流芳颂》也很好,就是从这个角度去揭示其内涵的。


我们注意到渡边领悟的过程中,餐厅里的另外一些人在过生日。生日的歌曲成了背景的配乐。这既以热闹的生命的庆祝衬托了渡边灰暗的人生,也是他“新生”的见证和欢呼。


电影在这里突然就转到了渡边死后,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了。不同的人,在他的葬礼上表现各异。群众的哭泣和追缅,副市长为首的官僚们的狡辩和抢功,下属们对于体制和渡边生前的争执。渐渐,通过不同人的口,我们还原了电影后半部分的剧情:渡边为了建公园,不惜打破官僚内部的潜规则,到处去求各个部门的配合,每天不辞辛劳的去现场视察,和威胁他的黑帮周旋,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旅程里,以自己的所有精力,促成了公园的建成。最后,在一个雪夜,他坐在公园的秋千上,默默唱着生命的歌曲,含笑中辞世了。


我们会发现,后半部分的叙述方式,十分类似《公民凯恩》和《罗生门》,他以一个多面体的视角,来还原事件。不同于自己的名作《罗生门》那样,引入人性的迷宫和多面性的困境里,让真实变得很不可靠。反而通过这样一个个不同的口里的故事碎片,倒叙和插叙里,将真实呈现了出来。


电影的结构在这里是很有实验色彩的,也是黑泽明电影里手法最复杂的一部。电影前半部分以直叙为主,以剪辑和场面的调度高超而取胜,是一种很传统的电影技巧;而后半部分再次在那个年代,走入了非线性叙事的探索中。两个部分的前后对照,两种结构,虽然迥异非常,却十分融洽。从内容上,前半部分的压抑苦涩也和后半部分的积极感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对比,如同冰炭,却能够和谐的共处,不仅不别扭,反而创造出了十分有张力的体验。这是这部电影最高明的地方。


前半部分的阴郁反衬了后半部分的明朗。意义就在于近一步凸显电影的主题:对生命的歌颂。不仅观众随着一个个碎片的揭露而陷入了深思,电影里的那些下属也渐渐发现了渡边的伟大,一层层揭去了那些偏见,当信息一点点完善的时候,一个光辉的形象就慢慢清晰了。一个在生命驱动下的渺小人物,怎样创造了一个奇迹。虽然不能挽回死亡,但是却将生命的芳香永远播撒了出去。


但是,黑泽明的故事远没有那么乐观的讲完,话锋一转,结尾再次将故事引入了一个新的困境。葬礼上纷纷被渡边感动的属下们,都激情慷慨的要去改变现状,但是当回到工作岗位的时候,除了新的科长上任之外,什么也没有改变。庞大的官僚机构,依然在极其低效和迂腐中运转。一个小小官僚的死,只是将这个死水潭子掀起了几缕微波,然后很快就平复了,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巨大的官僚组织的死气沉沉,并没有被死亡所刺激到。无数人,依然前赴后继,扑进这个巨大的僵化的体制内,坐在成堆的卷稿内,如同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这个官僚机构,正如同当今中国的现状,一个无比庞大的,僵化的,体制的而低效的组织,由于多头管制,部门太多,反而成了什么也不管。以其独特的潜规则消磨人的意志和灵魂,成了一个巨大的活死人圈养厂。而他提供的好处,就是一份稳定的收入,一个清闲的岗位,一个固定而有模式规律可循的职业生涯。潜规则遍布,官僚作风严重,极大浪费社会资源。但是,这种现象还能长久的存在,并且对无数年轻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如同毒品一样。有时,我们不禁要疑惑,真正的癌症是什么,渡边的肉体的癌症反而将他从更恐怖的精神的癌症里解救了出来。他以自己肉体的死亡求得了一种精神的生。而这点微博的力量,显然难以动摇整个巨大的体制。那些无数被精神的癌症附着而变得越来越麻木和堕落并且乐在其中的人,究竟何时才是解脱呢?


黑泽明的电影,一方面是比较著名的古装剧和武士片,另外一个重要的侧面,就是表现当代社会的时代剧。但是,都脱离不开那个罪赎的主题,阴霾的天空,污浊的世界,扭曲的社会,异化的人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质的,这才是黑泽明的主题。暴雨冲刷下的污浊的街道和暗淡的城市,仿佛要洗刷一切的罪恶,阴郁的扭曲的人性。《生之欲》里外在的癌症,既是精神上癌症的一个外化象征。在一个病态的世界里,个人英雄主义,传统的美德,正义都湮灭了,一个巨大的酱缸一样的社会,腐烂发臭,却谁也难以改变什么,努力是徒劳的,丑陋是永远的。但是,和《罗生门》里那个寄予希望的新生儿一样,《生之欲》也设置一个醒悟的角色,虽然面对体制他只能哭泣和愤怒,但是,黑泽明对于世界,依然还是留下了微末的希望,毕竟,在浑浊的世界里,还是有清醒的人的。


想起了好莱坞的另外一部影片《遗愿清单》,同样是身患绝症的老人,突然回想起自己一生有如此多的梦想没有去实现,自己的人生都纠缠在了各种毫无意义的琐事里。于是,终于在生命的最后光阴里,按着列出的人生的遗憾,一条一条找回了人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西方都有着相似的感慨了:生命是如此的珍贵,经不起我们的糟蹋和浪费。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