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评:死亡人生课
对这部电影的感觉,一如最近厦门的天气,寒冷的冬日里直射下阳光,带来稍许太平洋的温度,温吞的和风与空气里飘散的寒意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让冬天变得细腻无比。想想当年正是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让我开始喜欢上日本电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像白雪炭火边的一块热乎乎的河豚鱼白,或者早春残雪间的一曲悠扬的大提琴,回味无穷。
小林大悟的梦想是一个乐师,为此,他在东京艰苦的打拼着,并且借了巨额的款项买了心爱的大提琴。但是现实里的残酷粉碎了他的一切梦想,乐团亏损而解散了,走投无路的小林不得已只能卖掉大提琴搬回了老家乡下,在那个局促的小县城里重新开始适应另一种生活。机缘巧合之下,他找到了一份入殓师的工作,虽然极为不体面,但是收入颇丰。人生很快转入了另外一个渠道——谁也没有想到过的一种生活。一开始,他不得不艰难的适应着这份极不光彩的工作,但是慢慢在入殓的过程中,他开始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而逐渐产生了爱。同时,他开始专心于这份工作,并且慢慢用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品德感化了周围的人,赢得了妻子朋友们的理解,也最终将这份对生命的敬意带给远走他乡多年的父亲,重新在亡者面前拾回了失落的爱与谅解。
无论我们的生命有多少高低贵贱的不同,国王或者乞丐,婴儿还是老者,都无法避免最终步入死亡的国度。就像佛家所说,人死灯灭,留在世间的都是同样的一副臭皮囊,躺在棺木里的亡者,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棺木——虽然有不同的档次规格——却都是由别人所选,而且最终都化为同样的灰烬,依然是殊途同归。小林和社长的面前,摆放过不同的亡者,他们都有过迥异的人生,最终都同样平静的躺在他们面前。孤独的老太太,洗澡堂的大婶,想当女人的男人,自己的父亲,每一个亡者的故事,都在入殓之时,透过每一个细节一点点渗入入殓师的心中——小林通过他们,一点点感悟了更多的人生,体会到了生命的滋味。
未知死,焉知生?死亡是一个承载生命的平台,因为死亡阴影的笼罩,生命才显得更加真实和美好。电影中,所有的死亡都是平静的,东方佛教思想影响下的死亡观念,为整部电影注入了一种平稳安详和淡薄宁静的气息。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是轮回的一部分,入殓师帮助这些踏上另一条生命之路的旅者们打点行装,安心上路,然后接受家人的挥泪告别,将本是伤心恐惧的场景,变得温情而美好。我们通过细细咀嚼死亡的滋味,才更加了解生命的意义,才拨去了那些浮华的东西,看到本真的生命状态。
死亡的基石之上,是生活的千姿百态。有亲情家庭,有爱情婚姻,有事业梦想,也有更多普普通通的零碎生活。电影将死亡编织到小林的整个生命成长和生活细节之中。用无数过客和小林的内心两个世界,映照出一个死亡的仪式,以此成为一个课堂,让观众在死亡面前领悟到生的意义。
在事业上,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如同小林一样的困境,究竟是该为了理想和激情而不断被打击,还是安于现状寻求小小的安稳。是应该去大城市当光鲜忙碌的蚁族还是应该留在小城市里默默无闻的过一生。小林的事业是极为不顺的,失去大提琴是一个打击,而刚刚开始接触新工作每天和死人打交道是第二重打击,之后因为工作的事情暴露而被朋友鄙弃被妻子抛弃则更沉重。与之相对应有一个死者,就是开澡堂的老太太,也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被儿子埋怨了一辈子。但是,在死亡的面前,这些所谓的烦恼却都成了无谓的浮云。相对之下,与其抱怨和过于在意别人的评论让自己忧虑,不如以最执着的态度去面对这份工作,敬业而勤劳的付出。最终,总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与谅解。
对于亲情家庭而言,同样只有死亡才让人找寻到最本真的情感。直到妈妈去世了,洗澡堂老太太的儿子才认识到自己一生犯下的错误有多么巨大。直到父亲去世了,小林才理解了父亲的爱有多么深沉。所幸的是,小林没有失去自己的妻子,也还是最终获得了朋友的理解。正是死亡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孰轻孰重,而不会被乱七八糟的杂念和成见影响,好好珍惜和家人相处的短暂的时光。这种平缓的家庭伦理人情的表现,一直都是日本电影的精髓所在,无论是过去的小津安二郎还是同期的是枝裕和,都可以作为同样杰出的代表来比照。
整部电影的节奏十分平缓,气质十分安静。前半段调入了许多幽默戏谑的轻快色调来表现小林事业工作中的诸多碰壁并且减缓了其中的矛盾冲突,而随着死亡的感知加深之后,大提琴演奏的曲调越来越悠扬深远,那份轻快也慢慢沉淀下来,变成了一种舒缓感伤的情调,伴随着冬日的寒气氤氲,显得空旷而意蕴无穷。许多场景构图色调到配乐都极简而和谐,反而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四季变迁下的富士山和草地上拉琴的小林,悠扬的乐声飘过,就将时间轻轻带过,以曲子来表现场景的变迁和人心的成熟。大雪里,和社长在日式和风的温馨小屋里吃一块热腾腾的现烤的河豚,感受到现世生活的乐趣,让人倍感舒适……
同样是表现死亡题材,和其他作品不同的就在于《入殓师》用各种平静克制的镜头、音乐、节奏一点点消融了死亡的恐惧,并且以东方轮回的旅途将之注入了一份温情。通过对死亡的领悟,我们会在这一段生路上走的更加豁达和通融。
《入殓师》的巨大成功并不是意外,因为对生命的感悟和死亡的思考永远是人类最根本的哲学命题。当西方式的基督教文化那样的审判与善恶对立的生命观渐渐显得有些苍白之时,也许东方禅宗式的思维能给人更多的启示。入殓师们用自己的精湛技艺,一点点细致的为死者打点,为他们的另一个旅途准备行装,将死亡变成了生的艺术。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