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里奇迹》影评:笼中耶稣
监狱——一个既让人害怕又完全处于主流视野之外的地方,一个阳光照不到而充满黑暗的地方。在这里,羁押了无数被法律定刑的罪人;在这里,是罪恶汇聚的场所,同时又是善恶对立最为尖锐的地方。
说到本片的导演德拉邦特,也许许多观众并不熟知,但是说到他的另一部作品《肖申克的救赎》,我想一定是如雷贯耳了。《绿里奇迹》是《肖申克的救赎》之后的作品,虽然两部作品都以监狱为背景,但是相比后者,《绿里奇迹》更偏向于温馨的一面,而且对道德和体制的困境解读角度更加独到。
冷山监狱的E区是专门关押死刑犯的,即将被执行电椅死刑的犯人都会从各个地方押解到这里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通过一片绿色地砖的地面尽头就是电椅室,狱警们把这里称为“绿色英里”,虽然通向死亡,却是一种绿色的温馨。狱警长官保罗是E区的主管,多年来一直竭力尊重这些即将迈入死亡的囚犯,维持着监狱里的平衡,捍卫着这里的规章和生命的尊严。直到一个叫做约翰·科菲的高大健壮的黑人囚犯的到来。
科菲被指控奸杀两个未成年少女入狱。但是科菲的种种行为,却透露出极大的古怪来,直到他突然施展神迹,一瞬间医治好了保罗的尿道炎,之后又医治好了被踩死的老鼠“金先生”,保罗和伙伴们渐渐相信科菲其实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一个奇迹——就像耶稣一样。科菲用自己的温厚、善良和异能,帮助了身边每一个人,惩罚了作恶的恶徒,在冰冷的死囚监狱里播种了光辉温暖的种子。最后,科菲选择了毅然赴死,以自己的死亡去承受世人的罪恶,而保罗,则在漫长的生命里,陷入了痛苦的反思和赎罪。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是一场反体制,反专制独裁的寓言,那么《绿里奇迹》就是一场对体制本身的反思,对那些我们人人维护的东西的本身内部的一种探讨。保罗和其他狱警的设置,完全满足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甚至连尿道炎这个小细节也设置的颇有情趣,让许多中产之困的人会心一笑。中产阶级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一直是整个社会稳定的最大基石,也是体制的最坚强捍卫者。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层阶级永远是不满和革命;中产阶级则是安逸和稳定;上层阶级则安全而舒适。美国立国的根基就是法治,律法的精神如同民主一样深入人心。
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表——保罗就是这样一种律法的捍卫者,所以多年来保罗一直彬彬有礼的对待这些即将死亡的囚犯,同时也恪守法律法规,将一切都处理的十分妥当,既维护了正义和体制的威严,又保持了温和的同情心和怜悯。但是,任何体制都有错误的时候,任何体制都有天然的漏洞。当我们过分依赖体制本身去解决问题时,如果体制失效了,那我们该怎么办?电影中的几个角色设置,正好从多方面描述了这个问题。
疯狂的杀人狂“比利小子”蔑视道德正义,犯下无数惊天大案,甚至也是直接奸杀两个少女的真正凶手,却逃出了法网。监狱中,他不断挑衅狱警,制造麻烦,但是体制却难以束缚他。狱警佩西则是一个十足的混球,却能利用裙带关系成为了正义的化身。这两人成为了对体制的讽刺,最终不得不依靠“神力”来受到审判和制裁。而早已悔过的老犯人,却被佩西以极为残酷的电刑电死,为了保证制度,却无人能够施救,此时的制度早已成为了他人别有用心利用的杀人利器了。
科菲就是耶稣的再世一样,其实这也是好莱坞电影中经常见到的宗教情结。科菲是对这个体制的最大颠覆。保罗十分痛苦,究竟该维护体制还是该遵从内心。这本身就是一个多年来困惑人类社会的问题——法治亦或是人治?律法规章亦或是道德宗教?虽然许多国家能够调和这双方的矛盾,共同施用于社会的治理,但是几乎都选择了法律为主的设置。这样两个东西如同一块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矛盾,有时是难以调和的。如同电影中的那些场景,法律认可的正义和正确却不是我们内心和道德所认可的,这些行为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最终,保罗为了体制做了一件正确的恶行,并且选择终身为这份恶行而忏悔赎罪。这是一个巧妙的结尾,导演避开去谈一个答案,而是以保罗的选择避过了直接自己正面的表态,但是每个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不得不像保罗一样去思考:我该怎么做?
这部电影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和人性光辉的色彩,但是却向每一个人提出了质问,置人于炭烤之上:你愿意为一个错误的体制而放弃自己的优越条件么?你怎么判别一个体制是不是错误的?古老的宗教约束里提倡人应该自律向善,应该以上帝赐予的“自由意志”去判别是非;可是现代的律法精神却否定人情,以严格的法律来保证公平正义,究竟是谁错了呢?
耶稣以自己的信仰瓦解了律法制度为基石的罗马帝国,建立起了上帝的时代和国,近代的启蒙运动和科技进步又将这个上帝的国摧毁而重建了律治的时代,人类不过是在不断的循环罢了,何时才能找到真正的道路,谁也不知道。律治时代是不能容忍耶稣的,所以,罗马人钉死了耶稣;所以,美国人电死了科菲。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