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媒体与距离:白宫新闻中心沿革
鉴于最近美媒与白宫新闻发言人的激烈关系,特意回顾一下白宫新闻中心的历史。
白宫记者团,1918年
鉴于媒体与总统的互动关系,詹姆斯·S·布雷迪新闻发布厅兼具象征意义与实用功能。
作者:詹姆斯·A·雅各布斯
新闻学与英语荣休教授
迪亚布罗谷学院
引言
约1937年,记者使用白宫新闻厅电话向编辑部传送当日新闻。/美国国会图书馆
詹姆斯·S·布雷迪新闻发布厅自1969-70年建成以来,始终是白宫文字记者与新闻摄影记者的驻地。虽普遍称为"白宫新闻发布厅",但其早期工程名称"西翼露台新闻中心"更精准概括三大核心功能:新闻简报会、工作区及广播区。经理查德·M·尼克松总统批准建设的该设施,标志着白宫媒体存在感数十年增长的顶峰。其建造既是对媒体已成为总统行政体系组成部分的承认,亦试图为西翼与白宫记者团提供更随意的沟通渠道。总务管理局(GSA)联合白宫及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的Vosbeck, Vosbeck, Kendrick & Redinger建筑与工程公司完成该项目:单层发布厅建于1933年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修建的游泳池上方,泳池东侧朝向白宫主体区域则设有两层工作区与广播区。
鉴于媒体与总统的互动关系,该发布厅的选址具有双重意义。其所在的建筑区域——介于传奇官邸与西翼之间——本身即证明新闻媒体作为公众与联邦政府行政分支中介的关键角色。事实上,历史上媒体驻地的位置与规模演变,完整记录了二十世纪期间受技术革新、媒体形态及报道方式影响的政媒关系发展轨迹。
白宫记者团的办公空间演进
1939年,厌恶镜头的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造访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后试图离开白宫时,发现所有出口皆被摄影记者封锁。图为他在西翼侧门突破记者围堵。/美国国会图书馆
自1902年西翼首期工程竣工,媒体成员便在白宫拥有专属工作区,但二十世纪上半叶接触在任总统的方式与频率差异显著。十九世纪大部分时期,报纸记者对政府的报道集中于国会活动。总统偶有接受采访,其秘书或与关系良好的记者频繁交谈,但未设立专职报道白宫的记者群体。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第二任期(1893-97年)期间,威廉·"胖子"·普莱斯成为首位定期赴白宫采写新闻的记者——最初驻守大门外向访客追问会谈内容。威廉·麦金莱总统后来允许记者在二楼走廊桌旁工作,其秘书开创了延续至今的定期新闻发布会传统。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设立了首个白宫记者专属办公室。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为其"首位深谙媒体管理的总统"争议性论断提供佐证。除新闻厅本身外,罗斯福对政媒关系的革新在于常绕过秘书直接会见记者。此类会晤不同于后世新闻发布会,因其通过小范围会面"笼络"特定记者并"满足其虚荣心"以塑造有利报道;若结果不如意,则断绝后续接触。罗斯福政府被视为处理媒体关系的先锋并非偶然:二十世纪初全美报纸发行量激增,主要城市报社设立华盛顿分社并派驻精于政治报道的记者。1904年《华盛顿记者今昔》记载:"纽约、芝加哥、巴尔的摩、费城、圣路易斯与波士顿等大报均派遣顶尖政治写手。多数特派记者享有署名权。其办公室集中于城市西北部,毗邻各部委、白宫及主要酒店。"
此时,分散办公的华盛顿记者团在新行政办公楼(后扩建为西翼)获专用房间。建筑事务所McKim, Mead & White的查尔斯·麦基姆受西奥多·罗斯福委托设计西翼原型。记者工作区设于新楼门厅旁,虽狭小但配备三部电话且邻近总统办公室。理论上,该位置便于截访进出官员,但总统访客亦可经西柱廊私密通道规避记者。尽管如此,罗斯福为媒体提供邻近权力核心的办公空间,标志着政媒关系进入新阶段。
记者团沿用该区域至胡佛政府初期,后迁入门厅对面更宽敞区域并配备新家具。摄影记者——"原在公共门厅瘫坐"——亦获西翼西北角独立工作室。1934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扩建西翼时,新闻厅于原址重建并扩容,后记载显示"配备办公桌、打字机、直通通讯社的专线电话及棋牌桌等休闲设施"。虽经扩建,新闻厅仍仅为记者工作等候区,与总统团队的沟通主要发生于他处。
新闻发布会及其空间需求
从伍德罗·威尔逊政府至二战期间,总统与认证记者的公开会晤("新闻发布会")渐成主流形式。此类活动多于总统办公室举行,虽风格各异,但逐渐演变为受控的自由提问环节。至1950年,哈里·S·杜鲁门认为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已不合时宜,决定迁至现艾森豪威尔行政办公楼内的印度条约厅。《华盛顿邮报》1950年5月刊文描述椭圆形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乱象,佐证搬迁必要性:
"记者围堵总统办公桌的非正式会议形式固有优势:使总统熟识白宫条线记者,提问更活跃,常激发意外新闻。但随着与会记者数量激增至数百人,优势尽失。会议日的椭圆形办公室拥挤程度堪比高峰时代广场地铁站。"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