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普+”志愿服务队把课堂搬到草原和大棚
9月4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悉,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农学院联合组建的“语润丝路 石榴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7月中旬远赴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围绕推广普通话(简称“推普”)开展为期两周的志愿服务。团队以“推普+”多元模式,将语言文字推广与基层党建、民族文化、社区服务、青少年教育、农业生产五大场景深度融合,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力量。
“推普+团建”:校地共建形成长期机制
抵达当日,实践队与阿克塞团县委联合召开党团组织生活会。团县委书记库姆斯剑对师生一行表示欢迎,认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长远意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家武介绍了整体方案,双方就线上线下融合推进、西部计划志愿者接力等内容达成共识,计划打造可持续的校地共建项目。
“推普+文化”:双语村镇里寻找“新语路”
实践队先后走进“全国双语学习特色村镇”阿勒腾乡和阿克塞哈萨克族民族博物馆,了解当地双语教学、普通话推广的成功经验,并围绕“如何让普通话成为民族文化新载体”与基层干部、讲解员开展交流。队员们记录梳理阿勒腾乡“党员中心户+牧民夜校”做法,为后续编写《民族地区推普案例集》积累素材。
“推普+生活”:双语手册送进农牧民家
在社区和牧区,团队走村入户,面对面了解群众普通话使用习惯。哈萨克族队员发挥语言优势,现场示范食材、营养术语的标准发音,发放自行编写的《常用食材双语翻译手册》《健康生活小贴士》各200余份,帮助农牧民在就医、购物、网络销售等场景减少语言障碍。
“推普+教育”:把大学“搬进”中小学课堂
在阿克塞县中小学,志愿者设计“我心中的大学”“普通话闯关赛”等互动环节,把发音训练、毛笔书法体验、西农特色科普小游戏融为一体。通过“击鼓传花”朗读绕口令、“写给未来的一封信”等活动,400余名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提升普通话水平,也在心里种下“去远方看看”的种子。
“推普+惠农”:大棚里的田间公开课
实践队把最后一堂课搬到阿勒腾乡蔬菜大棚。农学院师生用普通话向菜农讲解病虫害识别、绿色防控要点,并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提出改进建议。双方现场建立“阿克塞—西农蔬菜技术交流群”,计划邀请学校专家线上答疑,实现技术供需精准对接。
带队老师表示,下一步团队将整理此次实践成果,形成《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并持续跟进校地共建项目,力争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赋能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作者:纵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