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脑梗专家自曝患病:医生也会倒在过劳的健康防线下
深夜的手术台、连轴转的门诊、随时响起的急诊电话...谁能想到,这位每天从死神手里抢人的脑梗专家,自己却成了病床上的一员?近日,上海九院神经外科博导李轶教授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患病经历,引发医疗圈震动——45岁的他,被确诊为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
"我天天治疗脑梗,最后我也得了脑梗!"李轶教授的这句自嘲,道出了多少医务工作者的心酸。作为神经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亲手救治过无数脑梗患者,却在自己的核磁共振报告上看到了熟悉的诊断:"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
令人后怕的是,这次确诊完全源于一次常规体检。李轶坦言,若不是体检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察觉身体已经拉响警报。这种无症状的腔梗就像潜伏的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血管,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为时已晚。
翻开李轶的工作日常,每一个片段都令人揪心:凌晨三点被急诊电话叫醒手术,高烧40度仍坚持为偏瘫患者开刀,连续工作导致间歇性失聪...这些不是影视剧情节,而是一位三甲医院专家的真实写照。
更讽刺的是,医学检查显示他并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高危因素,唯一符合的就是"过度疲劳"这项职业通病。网友们既心疼又无奈:"这算不算职业病?""建议医生集体报工伤"。当健康警钟在医者身上敲响,整个社会的作息模式都该被重新审视。
李轶教授的病例给我们三重启示:首先,无症状腔梗需依靠专业检查发现,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5年做一次脑血管评估;其次,牢记"中风120"口诀——看脸是否对称、查肢体有无无力、听言语清不清楚,发现异常立即就医;最重要的是,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三高,避免用健康换事业的悲剧重演。
这位脑梗专家的患病经历,恰似一记沉重的警钟。在生死线上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者,最终却被过劳击倒,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健康警示。当我们为事业拼命奔跑时,别忘了健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那个"1"。正如李轶的切身感悟:"救回了那么多病人,却差点把自己送进抢救室。"这或许是对"拼命三郎"文化最深刻的批判。
作者:纵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