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凶铃》影评:恐惧的总和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我不知道现在看电影的人还知不知道这部电影。写了这么多电影,恐怖片还没写过,既然要写恐怖片,我想,从这部开始,比较恰当。


《午夜凶铃》绝对是恐怖片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蕴含的许多创作思路、手法和灵感,成了后世许多恐怖电影借鉴的典范。


《午夜凶铃》改编自铃木光司的同名小说,和以往依靠恐怖骇人的形象取胜的恐怖片不一样,这部电影里,鬼几乎没有出现过。但是,它却成为了影史上难以磨灭的经典,贞子的形象更成为了恐怖片的一个传奇。


贞子,素白长衣、黑色微微卷曲的长发遮在脸前,腐烂的指甲……据说在东京上映的时候,贞子登场那短暂的两分钟,吓死了许多人。许多恐怖电影,都受到了影响,开始模仿和改造贞子的形象,在不同电影里出现。


《午夜凶铃》之前,我看过《山村老尸》,那时还是个孩子,被楚人美的形象吓的半死,之后才发现,其实这只是香港山寨版的《午夜凶铃》,包括后面更加风靡的《咒怨》,里面都在借鉴《午夜凶铃》的恐惧形象。


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


四个学生看了一卷录像带,七天之后都神秘死亡,记者浅川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于是展开了调查。她找到了录像带,观看了里面的内容,发现都是一些断断续续的恐怖片段,为了调查,她也找来了自己的前夫高山龙司协助。渐渐的,他们发现了录像带是被诅咒过的,看过的人七天之后都会死去,而自己的儿子也不小心观看了其中的内容,他们必须加紧时间查明真相。通过多方走访,终于两人来到了伊豆岛,这里曾经掩藏过一个秘密,关于恶魔女儿的传说。终于,他们得知录像带是被冤死的贞子的怨气所化,为了破解怨气,他们必须找到尸骨,终于在七天的最后期限,贞子的尸骨被从古井里捞了上来,而回到家之后,看似都结束的了,高山却在此时暴亡,真相究竟是什么……


这部电影开创了心理恐惧片的先河,和以往直观的恐怖片不一样,这不是通过具体的恐怖形象来触发人们的恐惧,而是通过各种心理暗示来进行的。以往西方恐怖片里,比较有代表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就是那种通过血淋淋的屠杀场面来渲染气氛,《驱魔人》是利用了人类对宗教的敬畏,只有库布里克的《闪灵》做过一些心理上的摸索,但是比起《午夜凶铃》来,我只能说那确实是小巫见大巫。


作为一部心理恐惧片,最先就要从这个“心理”上入手。


这部电影很多地方借用了佛洛依德的理论,以此来激发人心底层的恐惧因子。


我在之前的《穆赫兰道》的文章里面已经说过,在弗洛伊德看来,棒状物等是男性性器官的象征,而类似于井、没有黑眼球的白眼珠则是女性性器官的象征。我们知道,贞子是被养父杀死扔到井里的,养父为什么杀她,没有说,但是根据这些很有暗示性的象征,我们知道是养父垂涎其美色,欲诱奸她,之后才将其打死扔入古井里。贞子在漆黑的井里,其实是爬不出来的,她只能通过怨念化为录像带杀人,之后吸引高山来到这里,打开井盖,将其带出来,完成自己的复生,一个男人孤独的进入了漆黑的象征女性阴道的古井,去打捞一个少女的尸骨,注意,男人、阴道、诞生,这些很有意义的词汇排序,就是贞子真正的想法。古井捞尸体的一幕,十分吸引人,贞子对男性性侵犯的憎恨是其怨念的来源,贞子尸骨出水的时候,高山没有惊吓,而是像一个父亲一样将其搂在怀里,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化解怨气了。这短短的几分钟,没有什么特效,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但是却十分吸引人,说不出原因,其实就是在于潜意识里人们都默认了那个井是一个阴道,性恐惧,成了潜意识抓住人们眼球的最好法宝。


在高山被吓死的一幕,贞子露出了没有黑眼球的白眼珠,这也是一个强烈的象征符号。意味着性的恐惧和自己死亡的真相。所以,临死前,高山明白了,他像打电话告诉浅川,但是没成功,他明白什么,导演又没有说。之后,浅川知道高山死了,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她意识到只有让别人看录像带,传递怨气,于是,她打电话给了父亲,然后就是黑色的云层下,她开车带着孩子远去……导演真是太含蓄,什么东西都含而不露,靠你自己的潜意识去感觉,是的,浅川要用父亲的命来换孩子的,这其实也是贞子对父亲的仇恨的又一个暗示。


性恐惧是人人都存在的一种深层的心理恐惧,导演通过一个被性侵犯杀死的女鬼,和一系列象征意义极强的符号来激发这种恐惧,使得我们慢慢就被电影的气氛抓住了内心深处的恐惧,尤其在黑暗的电影院里,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利用了人的本能,怪不得吓死了许多人。


另一个是对东方传统审美的利用。


我刚刚也说了,导演很含蓄,什么东西都是含而不露,让你慢慢入戏,你就是莫名其妙的就陷入了导演的圈套。西方的电影都是很震撼的一个血腥的头颅啊,内脏啊摆在你面前,给你一种直接的感官刺激,而东方的审美向来不是这样的。这一点,拿西方的油画和东方的国画来比最恰当。油画讲究真实,焦点透视,以一种真实的挖掘来吸引人的目光在油画上的某一点,以此点来扩撒一种美;国画则讲究留白,到处都是点,并不以画面上某一处为焦点来聚焦美感,一种散漫和随意,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去自动填补那些空白,比起《蒙娜丽莎》的联想刺激,这种直接的想象力激发更能带来无穷的美感。


影片亦是如此,尤其贞子的形象,我们都没有看到她长什么样,长发盖住的脸反而比有脸的更加恐怖,因为那种神秘感,激发了观者自发的去联想最恐惧的东西,那种未知和留白,才是最有弹性的恐惧。美国翻拍的时候,把脸露了出来,虽然拿了金球奖,但是境界确实差了许多档次。往往一个裸体的女人并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性趣,但是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更能让人浮想联翩,就是这个道理。


空间上也是如此,那些房屋也好,井也好,都有很多地方是漆黑的,看不清,这样的场景,才叫孕育了恐惧和未知的气氛。同样对比西方喜欢把什么都照的亮亮的,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这种朦胧和隐晦,更加高明。


最后,是将恐惧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你最怕什么,外星人?异形?坟墓?巫婆?山里的妖怪?错了,这些都是虚拟出来的,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有人给你灌输过这个概念,试问一个没听说过狼外婆的小孩,会怕狼外婆么?所有的恐惧,都来源于生活本身的体验,所以不同文化里恐惧的形象千差万别。为了消除这种差异,导演将恐惧放到了日常生活中。


房间:几乎所有恐惧的场景都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刚刚开始死人的是车里,看录像带是在小房间里,贞子的尸骨在井里,最后贞子现身也是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里面。空间恐惧是每个人都有的,或轻或重,封闭压抑和边缘模糊的空间,本身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和不安。对自己私人空间的侵犯,会引起人强烈的心理不适并激发自卫机制,这就为恐惧的弥漫创设了场景。


水:日本是一个岛国,对国家沉没的恐惧,是一种十分深层的民族恐惧心理。水就是这种恐惧的最好代表。铃木光司之后还写过一本叫《鬼水幽灵》的书,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就更加强化了水的心理暗示的恐惧。贞子是母亲在月光下的海边与恶魔生下的孩子,最后又死于水中,这个设置,为贞子这个形象增添了更多的恐怖气息。高山和老者坐在海边,老者讲述的黑暗之海的故事,确实能强烈的传达那种来自水的无边而深沉的惧意。


生活用品:贞子没有学其他妖怪或者鬼一样,非要什么普通人看不懂的仪式和神器才能杀人。影片里,电话、录像带这些传递死亡的工具都是我们生活常见的。电话不多说,这个东西虽然方便了生活,却也带来了不安,冯小刚拍过《手机》,就是在表现这种现代传媒对人生活的负面的影响。而录像带是当时最流行的东西,几乎家家都有,谁能想到录像带就是咒怨传播的途径,恐惧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东西,这一点,我相信《死神来了》抓住这个做了更好的补充

这部电影上映至今已经十余年了,但是其影响至今依然还在,之后的好莱坞,很多导演拍摄恐怖片都开始寻求这样一种心理暗示的途径,而不再绞尽脑汁的想怎样创造更加惊悚的血淋淋的场景。


我相信,这部电影,确实是恐怖电影史上丰碑式的作品,它带来的思路还能更加充分的发挥。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