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之歌》影评:一个人的战场
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是苏联电影的又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段时间被西方的评论家认为是苏联电影史的“新浪潮”。一大批优秀的战争主题的电影涌现出来,成为了经典,《士兵之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电影的主人公阿寥沙是一个十九岁的少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中,在前线阵地担当一名通讯兵,在战火中,偶然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受到上级嘉奖。对于一个年纪轻轻就被迫远征他乡的人而言,家里的老母亲才是心中最挂念的。所以,不要嘉奖,也要回家。
首长是十分宽容的,大方的给予了年轻的英雄六天假期,两天在家陪母亲,四天在路上。可是,阿寥沙在回家的路上,却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遇到了残疾而不忍回家的丈夫,独自远处的少女,背叛丈夫的妻子,沿途耽误了许久。最后,回到家却只有仅仅几分钟与母亲见了一个面,就再度含泪回到战场去了。
这是一部战争片,但是其实通片却几乎没有什么战争场面,除了开头打坦克和结局炸火车,阿寥沙的旅程到成了全戏的核心。但是通过他旅途的见闻,以及饱满的人物刻画,反而从侧面更加真实的勾勒出来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比起许多血肉横飞的战争片,这部电影出色就在于此。
战争对家庭的破坏集中体现在了残疾男子的身上。战前家庭就不和睦,战火毁掉了自己的身体,对于家中妻子,男人是百感交集。到底怎样对妻子才是最好的,是回去见面还是让妻子嫁给他人,见也是痛苦,不见也是痛苦。车站徘徊,犹豫不决。所以,他愤怒而偏执。阿寥沙决意帮助他,为此耽误了半天时间。电影的镜头停留在远景很深的车站,男人孤独憔悴的背影在人群中那清晰的一幕记忆深刻。
另一个是战友不忠的妻子,战火分离了许多刚刚结婚的人,彼此之间还没有建立深厚的感情就远远分离了,许多独守空房的女人甚至难以知晓外面男人的生死。虽然衍生了奸情,却也情有可原。远方的丈夫当然除了生死就只有家中妻子最为挂念了,而闲愁的女人往往却耐不住寂寞,之前残疾士兵已过中年,婚姻多年,虽然争吵不断,其实两人已经长期磨合,有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而年轻的夫妻则往往难以经历时间的考验。所以,战友的妻子在思念中渐渐转移了对象,当阿寥沙上门的时候,妻子是十分惊恐和尴尬的,最后还不忘询问丈夫的情况。其实,影片并未将其刻画成一个坏女人,因为错误其实并不能过多责怪她,更大的错误,还是战争本身。相比较而言,最无私的老父亲躺在病床上还不忘嘱咐阿寥沙不要告诉自己的儿子,这才是残酷:少年郎在前线保家卫国,还不忘家中娇妻,却不知家中少妇已经入了他人怀中。
舒拉是全片着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对于一个不经事的少女,第一次出远门去探望亲戚,忐忑和害怕是绝对的。车厢里的一出戏很有意思,阿寥沙从草堆后面爬出来,舒拉第一秒就开始大叫妈妈,两个人的见面紧张却又充满了滑稽,倒意味着后面两人关系的融洽。舒拉的谎言充满了少女的纯真和羞涩,那几声“妈妈”,把少女的纯洁显露无疑。
其实,舒拉第一次看见阿寥沙就喜欢上这个人了,阿寥沙应该是第一个闯进少女私人世界的男人。车厢里两人不是差点接吻了么,其实如导演所拍,不吻比吻好,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那种青涩让人回味。舒拉一直强装正直和贞洁,其实内心对阿寥沙的好感却难以抑制,从心照不宣的留下来到后面跳下火车等心上人打水,嘴上强硬心里早软了。可惜最后两人不得不分离,此时才表白晚了,双方都没听到对方的话语。
这也是一个分离的残酷场景,两人的感情太纯洁,太青涩,比起《山楂树》,高明太多。
另一个分离的场景就是和老母亲了,刚刚见面就分离,不如不见,这样过山车一样情感颠簸,反而痛苦。我一直很喜欢影片的结局。因为它太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中。到底是见到母亲还是没见到,一直是一个悬念。一路上到处耽误,以为最后见面会很短,火车被炸的时候就彻底绝望了,估计是见不到了,但是希望却又出现了,一路开着卡车去见母亲,结果母亲又不在家,回来路上找,我以为又错过成了遗憾,结果最终终于是见到了。
一波三折,最终是见了几分钟,来不及多说,又要远离。其实看似送了一口气的见面,喜剧下面是更大的悲剧。这种见面,长长的思念是缓解了,但是团聚的喜还未到,分离的悲却来了。所以,见了不如不见。那条离开的路故意被拍的又长又远,就是被无限拉伸的痛苦和悲伤。见面这里的波折,极具戏剧冲突,至今看来,也意味无穷,毫无无聊之感。
最重要的就是对主人公的刻画。阿寥沙虽然成了英雄,本质上却还是孩子。诚实,所以他毫不顾忌的坦言自己打坦克的时候其实非常害怕。火车上也毫不在意的将自己嘉奖的报纸用来卷烟。一路上总是同情弱者,忍着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去帮助他人。看到战友的妻子外遇,他先忍着走了,但是却又一转身冲回来,拿走香皂!最后,扑到在母亲的怀里痛哭。影片最动人的地方还是阿寥沙这种爽朗和纯洁。这个少年成了一个银幕的经典。对这个纯洁少年的赞扬愈多,其实对战争残酷的反衬也愈多,让这样一个还懵懂的孩子去炸毁两辆坦克,背后的残酷不言而喻。不过所幸的是这并不绝望,毕竟如此多善解人意的长辈出现了,默默帮助和照顾着这个少年。
表现战争,还有许多经典的侧面描写。比如田地里驻足听战况的农民,比如害怕被罚的司机,最重要的是田里耕作的都是妇女。
最后回到家的阿寥沙,周围都是打听战况和亲人的留守妇女,她们一边艰辛的工作,一边牵挂远处的亲人。把丈夫和儿子都送上了战场。那种内心的悲壮,恐怕难以言表吧。所以,阿寥沙的母亲说:“我等不到你的父亲,可是我一定要等到你。”此刻,观众和阿寥沙一样,心都碎了。望着这样一群无望的妇女,确实十分悲伤。
俄罗斯卫国战争牺牲极大,男人几乎都死在了战场上,战后惨胜犹败,大量的女人留下来,成了俄罗斯至今一个社会问题。电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影片的画面十分干净和清爽,许多镜头画面十分漂亮。几个火车进站的画面纵深都非常好。如果不是黑白的,很难想象这是一部五十年前的作品。
许多人评价这是最好的战争片,确实很有道理。以一个普通的俄国少年,一个普通俄罗斯士兵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看似波澜不惊的场面,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内涵,冰山一角,足以让观众去自己感悟战火纷飞年代的爱与痛。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还是俄罗斯当时主旋律的经典,歌颂了伟大的苏联人民的不屈不挠和英勇,里面刻画的人物同样是高尚而美好的,但是却并不失真,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局限,因此,看起来更加可爱和真实。
不经意想起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阿寥沙这个爽朗的少年形象以及纯真可爱的舒拉代表了俄罗斯最热情最质朴的一面。究竟是谁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既是那些卓越的将领,更是无数为此牺牲和奉献了自己卑微生命的普普通通的俄罗斯人民。把对普通人的刻画和讴歌放在了第一位,亦显示出了无比亲和的魅力。
影片的开头和结局都是期盼儿子的老母亲,整部电影,就在这样的一个温馨而心酸的环里被圈了起来。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