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骨头》影评:刺骨的童年
在好莱坞的众多导演里,女导演一直比较稀缺,出色的女导演就更少了。德布拉·格兰尼特今年凭借这部小成本的《冬天的骨头》一举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拿下了最佳剧本和评委会大奖,顿时吸引了诸多目光。
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七岁少女芮,在父亲失踪,母亲卧病的一个寒冷的冬天,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不得不开始冒险寻找父亲,以保住家庭的财产和房屋不被没收。因此不惜深入冰冷小镇的犯罪深处,去挖掘父亲失踪的秘密,同时背负家庭的沉重负担。
这是一部很残酷的影片,也许也只有女性导演才能如此敏锐的捕捉这些人最细微的情感并且展示出来。整部影片笼罩在美国偏远农村的寒冬里,远离城市的破败村镇,色调苍白凄凉冷清。那种环境里刺骨的寒意为影片架设了十分凄清的场景。电影全片没有任何背景配乐,偶尔有剧中人物的演奏。这更显得萧瑟和空旷。人物在完全没有任何衬托的情况下,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一步,倒是考验了导演和演员的实力。
什么是白描,这种文学手法在这部电影里面被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出来。失去了各种绚丽的手法和音乐的渲染。只以人物为中心来表现,这更加吸引了观众的所有注意在人物本身上,去体会人物的眼神,动作,乃至内心。完完全全的写实,完完全全的真实,真真切切的触动和冲击。
表层上,这是一部悲惨至极的血泪故事。一个17岁的少女,在生活的重压下,过早的成熟了,吸毒的父亲不知所踪,房屋就要被没收,母亲疯病在床,弟弟妹妹还不懂事。整个家庭几乎就完全压在了这个瘦小的女孩身上。没有什么美式的阳光与青春,正义与公平,或者艺术再加工的堕落和腐朽,这就是纯粹的写实,将最真实的一个人情淡漠的小镇和艰难的女孩的生活呈现出来。
为了生存,不得不自己拿起枪去打松鼠充饥,不得不自己拿起锯木机去砍树取暖,不得不自己去犯罪组织里要人,不得不面对凶恶的警察,甚至不得不亲自参与锯下父亲的手。每一个场景都真实而细腻,一个抽搐而痛苦的少女,几乎击碎了观众的心。
这是一部充满悬念的剧情片,故事一波三折,完全围绕着少女寻找父亲所牵涉出来的一系列疑团展开。父亲在哪,父亲失踪了,毒贩们也许知道,毒贩们都不说,有人透露父亲死了,叔叔在寻找那个凶手,谣言传播,毒贩的帮助下找到了父亲的尸体。但是,仅仅如此么?
作为新一代的女性导演,格兰尼特显然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更深的内涵。首先电影的主角是女性,没有男主角。影片中的男性,出了叔叔泪珠以外,都没有什么深入的描述,几乎让人难以记住。影片里,面对无数困境的少女,高大的男性几乎都在其生活中缺位,没有任何人帮助她,这集中体现在自己的父亲身上。只有邻居那个女人,经常能够体尝到芮的困难,及时伸出援手,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遇到的也基本都是女性角色。或者受制于丈夫,或者受制于外公,或者受制于老板。但是,无论态度如何,这些女性都或多或少给予了芮帮助和指引。女性的弱势和男女的不对等,隐含在这浓浓的阴霾深处。
即使在女性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里,一样存在着更细致的划分,更深入的群体。那个野蛮的老女人,致使手下那一群强壮的女性殴打少女的一幕,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暴力和男性对女性的隐暴力,在一个老男人的支配下,一些类似男人一样强壮的女人欺凌一个弱女子。里面的韵味,值得深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带上了一些女权主义的因素和色彩了。与毕格罗完全的男性化的刚烈不一样,这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作品。
影片的寒意,表层上是寒冬的寒冷。第二层是人性的冷漠。最深,其实就是这种两性隔阂以及两性暴力的不可调和,以及女性作为劣势群体的难以翻身,这是一种社会的冰冷和无情。
在完全由男人主导的好莱坞,能有这样一个女性导演创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本身就是极不容易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对自己生活的某种映射了吧。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