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将至》影评:暴力的轮回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往往是要扎根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是深深浸染在自己的文化与历史中的。用某些话来形容,就是要有一种“疼痛感”,一种深沉的,踏实的对自己文化、国家与社会的思考。国产电影之所以失败,也许正是慢慢失去了这份关怀和思考。张艺谋学黑泽明,学来了形式,学不来那种感悟出来的“疼痛感”,而自己曾经的《活着》那样的立足中国的作品,又被抛弃了,自然备受责备。这也许是现在国产电影的一个通病。


《暴雨将至》这部才华横溢的作品,来自马其顿长大的新锐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这个年轻的导演,将自己对祖国的那份无比沉重的深厚的情怀,都寄托在了这部处女作《暴雨将至》里面,起点之高,令人震惊。马其顿古老的历史和惨痛的现状,在导演的镜头下通过一种十分先锋的叙事方式表达出来,厚重深沉,沧桑惨烈,难以让人相信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


故事分为三个章节。


话语:马其顿海边的修道院里,一名年轻的许了默誓的修士,救助了一名战争仇恨中受害的少女。为了救助善良的少女,修士决定与其私奔。少女被自己的家人抓住,被自己的亲哥哥杀死。


面孔:伦敦,安妮的感情遇到了巨大的困境,她同时深爱着两个人。一个是刚刚获得普利策奖的摄影师亚历山大,另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尼克。在徘徊与抉择中,亚历山大离开了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马其顿。而丈夫尼克也在餐馆中受到一个种族主义者的枪击身亡。


照片:回到阔别十六年的家乡马其顿,亚历山大立即就感受到了内战的气氛空前的加剧了,空气里也蔓延着血腥味。他年轻时候的恋人的家庭是敌对的一方并且已经嫁人。夹在两杯的冲突与对撞之中,亚历山大痛苦不已。作为一个摄影师,他曾拍摄过无数冷血残酷的黑镜头,此刻,作为一个人的良知和道义却让其勇于去承担责任。为了救那个善良的敌方的女孩,他毅然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女孩逃跑的机会。


《暴雨将至》以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为现代电影的叙事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径。电影的起始和结局完全一致,都是年轻的教士摘番茄而老牧师说“暴雨就要来了”。电影在观看的时间顺序上,如同一个圆环一样首尾相咬。起始的山雨欲来的气势造成的压迫感与结束时候的死亡过后的惨痛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给观者一种奇妙的观影感受。仿佛一切都已经结束,一切又刚刚开始。死去的人又活了过来,悲剧又要重复开始上演,一次又一次……马其顿大地上的民族仇恨,千年不断,生生不息,如同一个闭合的圆环一样永远环绕下去。这种罪孽和仇恨,通过一代代的人,不仅没有消减淡漠,却一直经久不息,影片中那些年轻的孩子,十来岁的年纪,就围绕在一个圈外,用子弹烧炸,虐待乌龟,那个孩子围城的圆环,就是永续的暴力与罪恶的象征,一代又一代,血雨腥风就这样在小孩子的内心茁壮成长。亚历山大可以怒斥自己的外甥拿着枪随便玩,却无法扭转整个家乡的这种扭曲的世界观。暴雨将至,其实灾难就永远如同那欲来的暴雨一样永远压迫在人们的心上。


这种圆圈状叙事的出色结构,是《公民凯恩》的玫瑰型叙事以来的又一种现代电影叙事方式的探索。之后,大卫林奇从中得到灵感,拍摄出了惊世骇俗的《妖夜荒踪》。


影片内,电影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呢?你会发现这个电影开头不是开头,结局不是结局。以一句“暴雨将至”,将三个独立的小故事放在了同一条时间线上。开始和结局的老牧师说暴雨要来了,第二集里安妮走出办公室阴沉得快要下雨的天空,将三个故事放在了一种齐头并进而又互相平行的线上。亚历山大死后,雨水落下来了。之后,在影片开头的葬礼上,我们看到了安妮来到马其顿之后目睹了情人的葬礼的心碎。其实真正的故事开端应该是第二集亚历山大回到伦敦,但是这一点却被故意淡化了。首尾相连的两场巨大的冲突,才是闭合循环里的两个重头戏。


“暴雨将至”其实一直就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极度阴沉的压迫感,一直等待感,仿佛有什么即将来临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潜在的压力,就来自于马其顿古老的民族仇恨和焦灼土地上的战争。就像一座充满了压力,随时都要爆发的火山一样,激烈的矛盾,随时如同将至的暴雨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


虽然影片里不止一场雨,但是因为暴雨将至的压迫是持续的,于是造成了一种时间上的错觉。仿佛不断在发展中的故事的时间线都变成了同一个点上的重复。导演巧妙的处理了时间的错觉。这恐怕是即阿伦·雷乃以来最杰出的时空错位了。这种错位直接裹挟着巨大的能量,让人陷入了这种永远重复的灾难的循环里,不断催促观众去思考,去感受其中的震撼与现实。


马其顿的历史也很漫长,但是长期的内战和仇恨早已耗尽了这个国家的精力。你可以看见这里的土地永远那么干涸,没有树也缺乏草,完全就是荒漠一样的山丘。自然环境恶劣无比。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却还依然记着几百年的仇恨,不断杀戮争夺。这种祖国的沉沦,永远在无穷的恶性循环里的噩梦让人心碎。但是暴力与欲望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祖国。导演在深切关怀祖国的同时,将这个巨大的苦难循环超出了国界,超出了时间,拔到了历史和人类的层面上。无论是破败的马其顿还是安定的英国伦敦,暴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永远如同梦魇一样陪伴着我们。它会毁灭一切,甚至我们最亲密的人。影片里的两个死者,都死于自己至亲的亲人的枪下,这是巧合么,是必然。


对于宏大历史的表现,导演将其完全浓缩在了个人的命运上,以个人的脊梁去承受历史苦涩的沉重与辛酸。亚历山大作为一个记者,一直动摇和徘徊在记者的职业操守和人性的道德责任两方。他拍摄了许多惊世骇俗的画面,却也用自己冰冷的镜头纵容了死亡。曾经普利策奖的一位获得者,因为拍摄了非洲骨瘦嶙峋的小孩在苍鹰的注目下即将死去的镜头震撼了世界,一方面世人为非洲的惨痛而悲伤,另一方面也指责摄影师冷血可耻。这也如同《战争画师》里的场景。亚历山大终于在旧情人的劝说下鼓起了勇气,为了那些人性的光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安妮在丈夫与情人的两难选择的犹豫中,先是在安定的伦敦失去了丈夫,又在暴乱的马其顿失去了情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安定的,驱不散的幽灵,以一个女人的两段情感来表现。


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作品,作为一部处女作,它的起点,超过了许多导演一生的高度。


“时间不逝,圆环不再”,也许只有当时间停滞,暴力停止,这种灾难的圆环才会停止循环的脚步。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