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中期,宋金关系相对稳定,协商政策,南京路地区人口增多
在宋金关系保持相对和平和稳定的时期,南宋与金朝达成协议,实施了“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旨在规范南迁宋人的回归。这一政策对南京路地区的人口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这一政策,南宋境内的民众会被送回南方,而属于金朝疆域内的民众则返回金朝。这一划分是以《绍兴和议》中的边界为标准。与此同时,《绍兴和议》规定的唐邓二州归金,南宋朝廷不能再接受南迁的民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南京路地区人口的流失。
总体而言,这一“南北民各归”的政策对金朝来说,不仅能够恢复其人口流失的局面,还能够确保民众不再向南逃避;对南宋来说,这一措施则有助于缓解土地不足与人口众多的矛盾,减少流民和盗匪的危害,同时,南宋高宗能够借此政策赢得南方士人的支持,进一步稳固统治。实施这一政策后,1142年,宗弼上书宋高宗,提出希望将“各路北人”按照原籍分送至边界城镇,同时,他还建议将海州、泗州、涟水等地的南宋流民尽量在春节后移送至淮北地区,以保证他们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这一政策的实施,使一些南迁的宋人感到失望,他们或自愿或被迫返回北方,导致南京路等北方地区的人口有所回升。
据《大金国志》记载,金朝在占领中原后,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防止中原人心生二心,并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开始大规模安置猛安谋克户。1145年,金熙宗在皇统五年设置屯田军,将大量由女真、契丹等族群组成的猛安谋克户迁往中原,与中原百姓混居。为了支撑这一庞大的移民规模,金朝朝廷设立了专项统计制度,每年春秋定量发放衣物和马匹,并为他们提供粮食。各地如大名府、南京路、关西四路、河北东西路等地区,均设有屯田点,范围广泛,从燕山南部到淮陇北部,迁入人口达到千三百余户,每户五百人左右。金朝的改革和迁移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南京路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活力。
尽管金朝在中期实施了多次人口迁移和重农政策,推动了南京路地区的增长,但这一增长并非没有阻碍。海陵王的南侵为金朝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尤其是在征兵和扩军时,对百姓的压榨严重,赋税和劳役加重,导致百姓生计困难,甚至出现“村落间往往椎牛以供筋革”的极端现象。与此同时,南宋在金朝南侵期间,积极接纳北方移民,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动力。泗州的百姓在金军撤退后纷纷渡河归宋,南宋朝廷亦招纳了大量流民,其中南京路一带的南迁人口亦有所增加。
此外,自金世宗时期频繁发生的水灾和金章宗时期的蝗灾,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并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导致南京路地区的人口流失。然而,尽管面临这些灾难和困境,相比金朝前期,南京路地区的人口数量依旧呈现逐步回升的趋势。
金朝中期,南京路地区人口的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北部和中部地区,如开封府、归德府、亳州、雎州、陕州和郑州等地,因靠近金南京且政策支持力度较大,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吸引了大量迁入民众和猛安谋克的屯田户。而南部地区则因战乱不断,人口流动频繁,人口密度较低。通过对吴松弟《中国人口史》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金朝中期南京路地区的整体人口恢复进程较慢,尽管某些地区的人口增长超过了北宋时期,但整体恢复情况仍无法与北宋时期相提并论。
进入金朝后期,随着蒙古军队的南侵以及金宣宗迁都南京的决定,北方人口的流失再次加剧。1214年,随着金朝迁都南京,河南地区成为南迁人口的重要目的地,进一步推动了南京路地区人口的急剧增加。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