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兰塞贝什惨案:奥军因酒误伤自相残杀,皇帝险些不测
一般而言,无论是对外作战或是对内斗争,至少都会有个与己不同的“对手”。但1788年的“卡兰塞贝什战役”却是个例外,这次战役属于奥地利军队的“内部斗争”,换句话说他们是在无意之间自己打了自己。
作为1788-1791年奥土战争的一部分,“卡兰塞贝什战役”发生在1788年9月。在了解奥地利人是如何在无意间自己打了自己,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那支军队的构成。彼时奥地利正处于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下,帝国内除了奥地利人还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等众多少数民族。民族的不同、语言的隔阂使得奥利地军队在沟通上颇为困难,这也是之后“自摆乌龙”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这一状况甚至一直持续到100多年后的一战时期。
奥土战争(1788-1791):奥斯曼军队正在前往索菲亚
1788年9月,大约10万人的奥地利军队进军到“卡兰塞贝什”(今属罗马尼亚),意图与奥斯曼帝国争夺多瑙河流域的控制权。9月17日夜(一说是21日),奥地利军队派出骑兵越过蒂米什河,去搜寻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踪迹。结果他们没碰上奥斯曼土耳其人,反倒是先碰上了一群吉普赛人,考虑到即将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大战,骑兵们决定抓住这最后的放松机会,从吉普赛人手中买了一些“朗姆酒”。(也有资料显示这些酒是吉普赛人免费提供的)
俄奥联军与奥斯曼土耳其对决的勒姆尼库之战
就在骑兵们喝的正开心时,一群步兵也越过了蒂米什河,想要加入喝酒的队伍放松一下。但骑兵们却拒绝了步兵的“入伙”请求,这样一来骑兵和步兵就开始了争吵,并逐步演化为肢体冲突,再后来就有人动了枪。结果事情开始变的愈发严重,一些不明就里的士兵以为是土耳其人来了,便大喊Turci!Turci!(土耳其人!)听到消息,误以为战斗迫在眉睫的骑兵和步兵逃离现场,向着驻扎有己方军队的“卡兰塞贝什”奔去。
而“卡兰塞贝什”的守军在听到枪声后,也提高警惕严阵以待。当肇事的骑兵和步兵跨越“蒂米什河”时,他们以为那是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一次骑兵冲锋,于是守军便向渡河的军队开了火。而正在渡河且醉酒的骑兵以为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已经占领了“卡兰塞贝什”,于是也开始了还击。
卡兰塞贝什之战,图画:Craciun Cristiana CC BY-SA 4.0
与此同时,“卡兰塞贝什”内的守军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枪炮声吓的惊慌失措,一些士兵试图逃跑,但更严重的事情还在后边。曾有一些军官试图阻止这场混乱,他们用德语大喊“停止”!但对于奥地利军中不懂德语的其他民族士兵而言,这被误认为成土耳其人喊的战斗口号。这无疑加剧了奥地利军队的恐慌和骚乱。
在军官的呐喊声、士兵的呻吟声、枪炮的怒吼声,奥地利军队最终陷入了全面的混乱。士兵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他们冲着每个疑似“土耳其人”的黑影开枪,但实际上打的却是自己人。再到后来奥军高层也陷入了混乱,他们相信土耳其人确实攻入了己方大营,并作出了撤退的决定。而在撤退的过程中奥军统帅、皇帝约瑟夫二世还让自己的马带到了小河沟里摔伤。
卡兰塞贝什之战,图画:Craciun Cristiana CC BY-SA 4.0
两天以后,当真正的土耳其军队抵达“卡兰塞贝什”时,他们发现此处几乎没有任何防御,并很容易占领了这里。至于奥地利军队,混乱的当晚大约伤亡了10000人左右,并输掉了开战后的首场战争。要不是俄军攻势凌厉,让奥军有了调整恢复时间,更大规模的失败恐怕在所难免。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奥军在无意间自己打了自己,更严格的说是“一群士兵为了喝酒而引发的失败”。
1789年奥军围攻贝尔格莱德,这还需要感谢俄军给力,让奥军有了喘息时间
由于“卡兰塞贝什战役”太过戏剧性,所以关于它的真实性也颇受人关注。对于质疑者而言,这样的事情未免过于匪夷所思。有人认为这一损失数字,其实混淆了内部混乱、与土耳其作战和与当地拉瓦几亚人作战的损失。而且1789年的奥土战争中,奥地利军队中确实出现了数万人的损失数字,但他们大多是疟疾等疾病造成的。
不过,保罗·伯纳德在1868年的《约瑟夫二世皇帝传》中,记述了“卡兰塞贝什战役”奥军损伤10000人,尽管奥地利的战争档案馆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记录。当然,这个我们并不需要惊讶,毕竟作为皇帝和奥军统帅约瑟夫二世带领10万军队出战,却在没遇见敌人的情况下自损一万,自己还在撤退途中摔伤,实在算不得什么光彩的事。以此来想,这段事件不见于正史记载也算正常。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