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盗版到崛起:塞缪尔·斯莱特如何用记忆开启美国工业革命
“所谓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说这句话的是美国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而它也被镌刻在美国商务部的大门之上,某种程度上表达着美国对“专利”的重视。
在美国的发展与崛起过程中,“专利”或者进一步讲“知识产权”的作用功不可没。由它们点燃的利益之火,让美国经济燃遍了全球。
那么在此之前呢?天才的火种盗取于欧洲...
没错!在美国指责其他国家“盗窃专利”、“侵犯知识产权”之前,美国政府正是通过“鼓励盗版”来追赶英国技术,进而发家致富的。
如历史学家“本·安塔尔”在《商业秘密》描述的那样:“美国成为世界工业领军者,是通过非法窃取欧洲的机械和科学创新得来的”
﹀
1789年,一位名叫“塞缪尔·施莱特”(Samuel Slater)的英国棉纺厂技术工人,不顾英国政府的禁令偷渡到美国。在那里他依靠记忆复制出“理查德·阿克赖特”(Richard Arkwright)纺纱机,并在罗德岛上建立了美国第一家水利纺织厂,靠此发家致富。
安德鲁·杰克逊(总统)称他为“美国制造业之父”(或美国工业革命之父),因为他的纺织厂拉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大幕。而英国人则为他取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名字“叛徒施莱特”。
施莱特在罗德岛州-帕夫塔克建立的美国第一家水利纺织厂
﹀
鼓励盗版的国父们
﹀
同样是在1789年,乔治·华盛顿在就任美国总统的几个月前,曾致信托马斯·杰斐逊说到:“引进最新改进型的机器来减少人力劳动,会为美国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
然而,对于羽翼未丰的美国来说,它的制造业远远落后于英国。要想缩小二者间的技术差距,最快的方法不是从头开始,而是直接“窃取”英国的技术。为什么说是“窃取”?这又牵扯到另一个有趣的故事...
1783年,在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同一年,一位名叫本杰明·菲利普斯(Benjamin Phillips)的英国人,购买了三台英国纺纱机,拆成零件塞进装满瓷器的箱子中,偷运到美国。
但当时美国竟没人会操作这些机器,所以几经转手后这些机器又落入到一位名叫爱德蒙(Edemsor)的英国人手里。在将机器运回英国后,爱德蒙向英国政府报告了此事,两国间关于技术盗窃与防范(封锁)的争斗开始公开化和白热化。
“理查德·阿克赖特”(左)和他发明的水利纺纱机(右)
1791年12月,美国开国元勋、财政部长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和主张技术窃取和贸易保护的经济学家考克斯(Tench Coxe),一起向美国国会提交了《制造业报告》(Report on Manufactures)。
汉密尔顿在报告中主张:奖励那些能将“具备非凡价值的改良产品和秘密”带入美国的人。表达了一种实现工业化的梦想,也获取了多数人的认可。
汉密尔顿和考克斯的《制造业报告》
﹀
让盗版获得专利保护
﹀
根据1793年的美国《专利法》,“美国向那些拥有从它国盗窃技术的美国人授予专利权,同时禁止外国发明家获取专利。”
具体做法是:
1.专利权的授予上,改审核制为登记制,取消了新颖性和实用性审查,降低了申请难度。
2.专利权的授予对象只局限于美国公民。
3.提出了“在先发明”和“改进发明”的概念。
1793年杰斐逊签署的“专利法案”
﹀
这样一来,1793年《专利法》降低了美国人的申请门槛,又禁止了外国人“滥发”专利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改进发明”的概念,使那些模仿抄袭而来的技术都变的合法化。
毕竟改进多少算改进,这事儿还是美国人自己说了算,关于可能的国外“维权”?解释权也在美国人手里。当然如今的“改进发明”跟那会已经不是一回事儿了,而且在“赚”够了技术后,美国在1836年又恢复了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
至于那些技术移民?那都不是事儿,只要是美国想要的一个入籍宣誓分分钟解决国籍问题,然后你尽可以带着你的“技术”去申请专利。
就这样任何美国人都可以将国外的创新带到美国,并将之用于工商业,所有的这些都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即官方承认“盗窃”并予以保护。
帕特·乔特在《横财 – 全球化时代的思维盗窃》中说过:正是在美国政策鼓励和“专利法案”的作用下,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侵权者庇护场所。甚至用盗版中心来形容也不为过。
萨缪尔·施莱特:正是他开启了美国的工业革命
对美国而言,就算是外星人也无妨,只要是他们能看得上就行
﹀
在“国父们”和专利法案的鼓励下(或者说是利益的驱使下),美国的工业间谍们四处出击。
如托马斯·阿特伍德·迪格斯(Thomas Attwood Digges)就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活跃在英国的著名“间谍”,他们搜寻的不仅仅是英国的尖端技术,还有能够操作和维护机器的技术工人。
就如之前说的,英国人早早的就察觉,并做了准备。一本1796年伦敦印制的册子上警告说:“在泰晤士河两岸,徘徊着像猎鸟一样的间谍们,他们寻找着工匠、机械师、农民和劳动者,并指引他们走向美国”。
为了防止技术外流、保护经济霸权,英国政府禁止纺织机械出口,也不允许纺织业相关的棉花、马海毛和亚麻工人的移民。那些前来“挖墙脚”的外国人将面临500英镑罚款和1年监禁,而之前所提的迪格斯就是那个一再入狱的人。
当然迪格斯的牢也不白坐,他们的行动取得了成功。美国的间谍们印制了1000份汉密尔顿的报告,分发到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制造业中心,吸引纺织工人移民美国。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威廉姆·皮尔斯(William Pearce)——被迪格斯称之为“第二位阿基米德”的机械师。
阿基米德: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被称作“力学之父”;也与高斯和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杠杆原理)。
疑似“迪格斯”的画像,事实上他本人于美国总统华盛顿做过邻居,关系也不一般
﹀
皮尔斯带着华盛顿和杰斐逊的介绍信来到美国,起初他为汉密尔顿负责些制造业上的工作。后来有在费城建立了一架棉纺厂,华盛顿和杰斐逊等国服们都亲往视察。华盛顿也不忘称赞迪格斯:他用行动和热情,将工人和机械输送到美国。
从“窃取”到“革新”
﹀
在美国第一家纺织厂建立20多年后,美国的工商业已经有所发展,但仍不足以超越英国。以纺织工业为例,如卡特赖特动力织机这样的尖端技术仍掌握在英国人手中。
埃德蒙·卡特赖特(Edmund Cartwright)和他的动力织机
于是“施莱特盗窃”的故事再次上演了,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一个美国人——弗朗西斯·卡博特·洛威尔(Francis Cabot Lowell)。他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成功的商人,而且当时还在病中(可能是装的)。
绅士的英国人以为,这样一个高出身的人不太可能是个“间谍”,也不会对英国构成威胁。所以非但没有控制他,还主动邀请他参观工厂。这些工厂都是藏在高墙之后,墙上还有钉子和玻璃,想做爬墙党是不可能的。
不过英国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参观时没做记录,也没问什么问题的美国商人,却早已经有了“盗窃”计划。与当年的施莱特一样,他将英国人的技术印到了自己记忆中带回美国。
随着1812年英美战争的打响,在英国“参观”两年的洛威尔启程回国。半途中,谨慎的英国人还是用护卫舰拦截了他乘坐的船,当然拘留数日、几番搜查之后也无任何证据。英国人可能做梦也没想到,美国人是以“记忆”的方式盗取了他们的尖端技术。
关于1812年战争给美国人留下最深的印象,自然就是“白宫”(当时称作“总统之宫”,是白宫的前身)被烧了
﹀
最后,洛威尔如愿的返回了波士顿,在那里他将使用卡特赖特的设计,继续推动美国的工业革命。当然洛威尔所做的不仅仅只是“盗版”英国的技术,在保罗·摩迪(Paul Moody)的帮助下,他复原并改进了卡特赖特的设计。
1814年,洛威尔在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Waltham)建造了第一家综合纺织品制造厂,即一个工厂内就可以实现从原材料(棉花)到成品布料的转化。
洛威尔创立的波士顿制造公司( Bost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
波士顿制造公司今景
﹀
自美国独立至1830年代,50年间美国的纺织业技术水平就赶超了英国。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迪格斯、洛威尔这样“工业间谍”的帮助。那些被“盗窃”而来的技术推动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并最终在60多年后的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美国的工业化背后不是没有代价的,工伤致死率高的吓人、童工现象更是普遍。图为1908-1912年间的美国童工。
摄影者:刘易斯·维克斯·海因,曾受“全国童工委员会”之托记录美国的童工现象
﹀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