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航天竞赛:苏联首颗卫星如何引发美国科技与教育的连锁反应?

发布时间:2025-04-05    来源:纵览网

苏联人“放卫星”与美国学生的“家庭作业”间有什么关联?

在冷战的太空竞赛时期,这“卫星”与“家庭作业”这两件看似没有交集的事情间,确实曾产生了奇妙的联系。

让美国的年轻人体验了一把“被家庭作业支配的恐惧”...

来自苏联的一声“巨响”,为美国青年送去了成吨的作业。1957年10月4日,人类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

“科技落后”,怪作业太少?

1957年10月4日,人类史上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被送上太空,苏联人在美苏太空竞赛中拔得头筹。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又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第一人,使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继续领先美国。

这下美国人有点慌了,他们惊觉苏联人在科技方面已经领先于美国。至于自己落后的原因,他们本能的觉的是自己“教育出了问题”。

再具体一点,美国人觉得“只要学的不好,就是作业太少”。那之前美国学生“家庭作业”的情况是怎样的?

当时深陷“失败”中的美国人觉的,未来都是在这些“游戏”里玩没的

事实上,美国学生当时的课后生活也确实过的“滋润”。与1901年的前辈们相比,他们不用在“50磅(约45斤)的书包和几小时家庭作业”的压迫下艰难度日。

因为自19世纪末至大萧条期间,家庭作业一直是“进步教育运动”的出气筒。进步教育者认为,家庭作业不仅浪费时间,还有害儿童健康。

于是到1948年,美国只有8%的高中生每晚作业时间超过两个小时。甚至在“反家庭作业”运动的高峰期,加州还禁止给高中以下的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苏联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吓”着了美国人,“家庭作业”可能会一直待在美国教育的冷宫里...

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历史学家史蒂文•施洛斯曼(Steven Schlossman)的说法:苏联人在航天竞赛早期的胜利,引发了一种普遍性的担忧,即美国正在被学校和教育毁掉。

当时无数人都在想:“苏联人是怎样更快到达太空”?“他们一定有更好的学校来培养科学家”!在一连串的疑问和担忧中,美国人开始考虑将教育纳入国防政策之中。

《时代周刊》关于美苏竞赛登月的封面

“家庭作业”挨打的历史

当然,美国人也不是一开始就将“家庭作业”打入冷宫的。在19世纪末以前,美国学校不仅有家庭作业,而且还不少。

在那以前,美国学校的家庭作业多以练习、背诵为主。因为那时课堂更希望学生自己“讲课”,为此学生每天晚上都需要花费数小时完成“家庭作业”(备课)。

但随着知识、学生越来越多元化,这种偏向死记硬背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学校开始寄希望于新兴的心理学和儿童教育领域的发展,能够带来变革、解决问题。

变革,变革,总归是有东西要变的。于是,“家庭作业”不可避免的挨了刀,一度还成为了“教育公敌”。

冷战初期美国学生的轻松,也算是过去“矫枉过正”的结果

根据施洛斯曼所说:“(当时)美国教育变革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这种老式家庭作业。因为它与孩子们的‘自然’成长是背道而驰的”。

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家庭作业此时就被树为“旧”的典型,成了各界口诛笔伐的对象。

《妇女家庭杂志》等当时流行的女性杂志发表的一些“研究”表示,“旧有的那种反复练习单词拼写方式并不能提高儿童的拼写能力”,还是“自然”的学习、成长方式更好。

“母亲代表大会”(成立于1897年,是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的前身)也采纳了这种新观点。接着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进步教育运动,“家庭作业”惨被列为头号公敌。

美国的“母亲代表大会”:她们致力于儿童的教育与福利

1901年,美国加州议会投票“废除14岁及以下学生的家庭作业”,随后美国几十个大城市、学区竞相效仿,联手将“家庭作业”打入冷宫。

此后,进步教育运动进一步指出,长时间的家庭作业剥夺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机会,有碍身体、情感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则将“家庭作业”与“犯罪”等价,认为对小学和初中生而言,家庭作业无异于是将犯罪合法化。

“美国儿童健康协会”则把家庭作业和童工问题并列,声称它们是“青少年结核病和心脏病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罪魁祸首”。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生的家庭作业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与“童工问题”并论,这也许是“家庭作业”历史地位最高的一次,尽管是反面的

缺乏“家庭作业”的焦虑

“家庭作业”被拖出去挨打,自然是大快人心。但他们很快发现,没有作业也是个麻烦。“大萧条”时期,随着工作机会减少,美国人开始在学校里待的时间更长。

而到了二战后的婴儿潮时期,进入美国校园系统的人数达到了空前水平。此时,接受高水平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进步教育”的那套渐渐有些不灵了。

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教育界有人认识到,美国的高中课程急需升级,提高标准、改变教学方法。而且如果想接受更好的教育,“家庭作业”必须被请回来。

终于,在苏联火箭的轰鸣声中,美国人被“震”醒了...

从某些方面讲,苏联火箭提升不止有卫星,还有“家庭作业”的历史地位

1957年10月4日,“斯普特尼克1号”的成功发射,不仅将苏联航天占据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条,也把美国人的“家庭作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简写做NDEA),拨款10亿美元,用以提高科学、数学和外语学科的教学质量。

当时,美国众议院在通过NDEA的报告中论述到,“美国在诸多领域的努力,关乎到生存与自由,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年轻人提供的教育”。

为了赶上苏联的脚步,1958年美国成立了NASA,也在改革教育、培养人才

在NDEA的资助下,一大批学者、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联手,实施了美国史上又一次教育改革(学术卓越运动),制定了一些列新课程,而“家庭作业”被认为是其中核心也被请了回来。

NDEA推动下,家庭作业的增长可谓立竿见影。到1962年,美国23%的高三学生每晚要花费2个小时或更多的时间做作业,几乎是1957年的两倍!

不过这轮改革持续时间并不长,一则是因为太过重视技术,且学术性太强。另一则是,60年代后期反主流文化运动鼓励学生质疑权威,没有什么比不做作业更能质疑权威了。

于是到了1972年,同样的指标又跌回了20年前的水平...

之后到了80年代,教育优异委员会一份《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痛斥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失败,威胁到了美国的未来”。

于是,在里根政府推行的第二轮“学术卓越运动”中,一些学校又想着把“家庭作业”的地位提升一下。

就像施洛斯曼说的那样:“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作业运动,几乎就像道德事业那般,被塑造成一场改革运动”,只不过它取得的效果并不如1957年苏联“卫星”那般有效。

来自对手的“惊吓”比任何报告都管用

一直到如今,根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美国高中生平均每天作业量在1.5个小时左右。尽管有上涨的趋势,但对比1957年那会还是差的太远了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