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厢情愿”到“仓皇撤退”:美国在越南的最后时刻
1975年4月29日,越南的美军电台播送了一则消息:“西贡当前温度为105华氏度,并不断升高......”,紧随其后的是一首经典老歌《白色圣诞》。
按照美国使馆提前发放的《紧急状况下对平面的标准指导和建议》手册所写,这是美国人的最终撤离任务——“常风行动”的开始暗号。
与此同时,南越军队早已兵败如山倒,西贡(胡志明市)已被北越军队围的水泄不通,城中的美国人明白,他们即将迎来在越南的最后时刻,开始集结撤离。
在之后的18个小时中,美国出动682架次直升机,接走了1373名美国人、5595名越南人和85名其它国家人员。有人将之比作空中版“敦刻尔克”,确实...二者都有惊无险,却也都狼狈不堪。
那么,从迅速撤军到仓皇逃离,越战的最后阶段美国人都经历了什么?
1973年1月,随着“巴黎和平协议”的签署,深陷“泥潭”的美军终于等来了抽身的一刻,并在2个月内将数十万大军迅速撤回美国。
话虽如此,但美国人并未就此放弃“插一脚”的准备——留下了一支由外交人员、海军陆战队和CIA组成的5000人队伍,以及大量的军事装备和尼克松的承诺——如果北越违反“协议”,美国将全力以赴。
但后来的历史表明,美国人的这些准备和努力并没什么大用。美军留给南越的军事装备不可谓不多,但南越军队在失去了美军的直接支援后,还是难以避免兵败如山倒的命运。
至于尼克松的那句“承诺”,也随着“水门事件”和尼克松的辞职而烟消云散。在汤姆·克拉文看来,“水门事件酿成的美国内部危机,明显加快北约统一国家的脚步”。(注:汤姆·克拉文与鲍勃·德鲁里合著的《最后撤退的男人》讲述的正是这段历史)
白宫易主后,正在向福特总统和基辛格汇报情况的驻越大使格雷厄姆·马丁
如果说北越之前还会对尼克松的态度有所顾虑,那么“水门事件”及之后的危机则完全打消了这份顾虑。1975年1月,北越发动了旨在统一的大规模进攻——“春季攻势”。
短短三个月内,北越接连攻取了邦美蜀、顺化和岘港等城市,兵锋直逼南越首都西贡,期间不仅未遭到像样的抵抗,美国方面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动作。倒不是美国人不想有反应,而是没来得及反应。
因为按照CIA和美国陆军情报局此前的估计,南越方面至少可以坚持到1976年。但事情的发展远超所有人的预料,南越军队几乎是一触即溃,崩溃速度快到让美国人都难以相信。
3月29日,当北越军队攻下岘港时,万里之外的福特总统通过电视目睹了实况。当看到越南人争先恐后试图挤上最后一架美国飞机时,福特对助理说道:“现在该拔下(电视)插头了,越南已经不见了”。
毫无疑问,在福特的心里,南越已经是一枚“弃子”了......
岘港的“最后时刻”,人们拼命想挤上飞机,最终很多人摔死
面对越南战场上急转直下的局势,美国自然是无意再次陷入这个“战争泥潭”。美国国会也拒绝了一项价值7.22亿美元、帮助南越重建军队的提案。
事已至此,但无论是白宫里的福特、基辛格,还是身处西贡的马丁,都还在想着面子,想着如何以一种体面的、从容的方式撤出越南,似乎全然忘了“战场上打不赢,怎么谈结果都是一样的”。
4月16日,基辛格紧急召见苏联大使勃雷宁,不仅希望苏联能够“管”一下越南的局势,也表达出对北越的一点期盼:“不要攻击美军的撤离飞机,或者干脆等美国人撤走后再进攻”。
事实证明,这不过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苏联人很快就他们回过消息:“北越军队将在两周内对西贡发起总攻,越南的战事将在雨季到来前彻底结束”。
在接到苏联“否定”的消息之后,美国人在越南的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4月18日,美国国会同意拨款2亿美元,用以撤离在南越的美国人及那些被他们选中的“难民”(主要是南越高层和美军的越南裔亲属)。
同一天,美国海军在西贡外海集结了一支由航母、两栖攻击舰等26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第76特遣舰队,上面配备的大量直升机随时准备应对“最终时刻”的来临。
4月19日,为了加快撤离步伐,美国使馆简化了审批流程(主要针对美军的越南裔亲属),撤离人数开始暴增,越来的人乘坐美军的C-141和C-130运输机逃离西贡。
即便这样,时间依旧紧迫。同在4月19日,北越的火箭弹已经飞向西贡郊区,进攻西贡的先头部队也已经开始行动。为了争取时间,美国人决定祭出昔日的“盟友”阮文绍,让他发挥最后一点价值......
第76特遣舰队,“中途岛”号的甲板上的HH-53直升机
4月21日,西贡的最后屏障——春禄防线崩溃,最后的主力第18师仅有4个营乘直升机逃出升天,南越军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力量来抵挡北越大军的进攻。
当天晚上,阮文绍在美国盟友的“建议”下宣布辞职,将南越留给了副总统陈文香,其本人则在几天后在CIA“陪同”下逃离西贡,开始了流亡生涯。虽然美国已经祭出了盟友,但计谋并未奏效。
北越方面几乎是第一时间回应到:“不会因阮文绍、陈文香的去留而停止进攻”,并告诫美国人“应停止对阮文绍集团的支持,而非他个人”。换句话说,就是明白的告诉美国人,不要再耍这种小聪明了,没用......
4月26日,在任5天的陈文香又宣布辞职,又换上了另一位“傀儡”——杨文明。这一次北越干脆连多说两句的兴趣都没有了,只回应了一句:“不会停止进攻”。甚至在28日杨文明就职的当天,派5架战机送上了“炸弹贺礼”。
但直到此时,美国方面仍一厢情愿的认为,“祭出盟友”的操作会奏效的,北越会给他们些许面子,留出撤离的时间。
混乱的最后时刻,为了登上飞机这位美国人毫无犹豫的痛击了“盟友”
最终,打破美国人幻想的是来自北越的炮火。4月29日凌晨,西贡新山一机场遭到了密集的炮火袭击,一发122mm火箭弹击中一架C-130,担任警戒任务的查尔斯·麦克马洪下士和一等兵达尔文·加奇被炸死,成为越战阵亡的最后两名美军士兵。
在实地勘察,确认机场已无法使用后,华盛顿方面下达了紧急命令,开始“常风行动”。随后美军电台播发了“白色圣诞”的暗号,开始大规模的直升机撤离行动,至于新山一机场中那些原本计划通过固定翼飞机撤离的南越“难民”,则被无情的抛弃了。
同一时间,西贡局势也在逐渐失控,南越空军的飞行员们纷纷驾机出逃,或是驾驶直升机带上家属奔向美军舰队。由于数量太多,美军先后将46架直升机推入大海,以腾出空间起降飞机。
行动开始1小时后,第76特遣舰队的直升机群陆续抵达西贡。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救命稻草”,西贡的美国使馆院内涌入了2000多人,周围则聚集了1万多人,颇有些“围城”的感觉。
为了腾出空间起降飞机,美军不得已将大量直升机推入海中
就这样,美军的直升机部队一直忙活到傍晚,仍有至少1000人还在等待撤离。关于夜间是否继续撤离的争论,几乎是在第76特遣舰队和华盛顿两地同时展开的。
福特曾问基辛格:为什么不暂停行动,等天亮后再进行?基辛格则达到:“我们与北越的'默契'极为有限,如果暂停很可能引发对手误判(遭到更快的打击)”。
而在第76特遣舰队内,凯利准将和惠特迈尔上将间的争论,则是官大一级的惠特迈尔取胜,撤退行动继续进行。整个晚上,美军直升机都以10分钟一架次的频率落在美国使馆内。
到最后,负责维持秩序的美军士兵已束手无策,只能站在墙头观望
尽管美国使馆一遍一遍的上报数字,但撤退的需求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似乎永远无法满足。午夜时分,马丁大使统治第76特遣舰队,仍有75名美国人、181名陆战队员和500名“难民”等待撤离。
按照福特给整个行动划定的时间,30日佛晓前必须全部撤离。因此在凌晨3点半左右,一封紧急电报飞来:马丁大使立即撤离,剩下的人中就只撤离美国人,“常风行动”进入了收尾阶段。
凌晨5点左右,马丁大使、外交人员及CIA的情报人员乘坐直升机逃离西贡。而身在“蓝岭”号指挥舰上的凯利准将也在第一时间收到了“老虎已出笼”的信号,表示主要人员均已撤离,但行动并未结束。
在海军陆战队威尔逊中将的“谁敢擅自停止撤离行动,就送谁上军事法庭”的咆哮声中,第76特遣舰队的直升机继续飞往西贡,确保那里没有被遗漏的美国人。
而在西贡的美国使馆内,南越的“难民”已冲破了院墙,剩余的海军陆战队士兵锁死了内门,关闭了电梯电源,丢掉了钥匙,等待直升机的到来。
7点53分,搭载最后一批美国人的直升机离开西贡,混乱之中只听见有人大喊“放些催泪瓦斯!”。几小时之后,北越的坦克部队就冲进了南越的总统府——“独立宫”,美国人在西贡的最后时光随着南越的覆灭而最终落下了帷幕。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