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铁两女子疑因行乞嫌少发飙 行乞乱象折射公共管理难题
你在地铁上遇到过强行乞讨吗?8月23日晚,杭州地铁5号线发生的一幕让乘客们目瞪口呆。两名六旬女子向一对年轻情侣索要钱财,收到20元后竟嫌太少,当场发飙大闹车厢。这场持续十站路的闹剧,不仅让乘客避之不及,更揭开了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旧伤疤。
当晚南湖东站车厢乘客稀少,两名女子径直走向一对年轻情侣。"给点钱吧"的请求得到20元现金后,她们突然变脸:"就这点?够干什么的!"目击者描述,乞讨者音量越来越高,甚至追着年轻乘客谩骂。年轻男子多次试图避开未果,最终选择报警。
令人惊讶的是,地铁工作人员介入调解后,双方僵持竟持续了整整十站路程。直到警方到场带离,这场闹剧才告一段落。官方通报透露,双方矛盾在进站前就已埋下,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布。
这绝非孤例。石家庄地铁出现"扫码乞讨"的新业态,乞讨者直接亮出收款二维码;郑州更曝出有男子长期携带不同儿童卖惨牟利。这些职业乞讨者往往衣着整洁,与印象中衣衫褴褛的乞讨者形象大相径庭。
各地铁运营方其实早有应对。石家庄市轨道交通将乞讨、捡废品等列入禁止行为清单,建立举报机制并加大巡查力度。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乞讨者总能找到监管盲区。他们熟知监控死角,掌握巡查规律,与管理人员玩起"猫鼠游戏"。
细看杭州事件,涉事人员的行为模式已超出传统乞讨范畴。专家指出,这类带有胁迫性质的"强讨恶要",实质是以乞讨为名的变相勒索。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组织化、职业化的灰色产业链。
某些"职业乞丐"日均收入可达数百元,远超普通上班族。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上班打卡",早出晚归把乞讨当成正经工作。这不仅扭曲了社会救助的本意,更可能涉及刑法中的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
面对屡禁不止的地铁乞讨乱象,单一治理手段显然力不从心。地铁运营方加强巡查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警方深入调查是否存在幕后操纵。北京某地铁公安就曾打掉一个控制残疾人乞讨的犯罪团伙,解救出多名被胁迫者。
对乘客而言,遇到强讨行为应保持冷静,立即联系工作人员或报警。切忌私下给钱助长歪风,也不要正面冲突危及自身安全。只有管理部门严格执法、乘客积极配合、社会共同监督,才能还地铁空间应有的秩序与尊严。
地铁作为城市文明的窗口,不该成为乞讨者的"创收场所"。这既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每位乘客的自觉。当所有人都对违规乞讨说"不"时,我们的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作者:纵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