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珞丹迪丽热巴遭同一男子骚扰:明星维权为何这么难?
当求婚戒指变成骚扰武器,当浪漫表白沦为暴力威胁,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这些明星骚扰惯犯能屡屡得手?为何总有键盘侠将暴力美化为"爱的表现"?最近王珞丹工作室的一则声明,再次将这个刺痛娱乐圈多年的伤疤撕开在我们面前。
这名男子堪称娱乐圈"最危险的求婚者"。从2018年长春电影节红毯突袭下跪开始,到2019年《被光抓走的人》首映现场强行求婚,再到闯入迪丽热巴直播间跪地求爱——相似的剧本反复上演。他总是在镁光灯最亮、安保最松懈的时刻冲破防线,用夸张的"示爱"表演制造肢体接触机会。
更可怕的是,每次得逞后,他都在社交平台继续编织幻想。这种"假戏真做"的行为模式,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粉丝追星的范畴,演变成一种病态的骚扰仪式。而令人气愤的是,这类行为常被冠以"痴情"的标签,受害者反而被指责"小题大做"。
这名男子曾在骚扰迪丽热巴后被行政拘留,但这显然没有起到震慑作用。我国法律对骚扰行为的处罚力度确实存在不足:面对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往往只能处以警告或短期拘留;而受害方要提起名誉权或人格权诉讼,又面临着取证难、周期长等现实问题。
王珞丹事件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活动安保漏洞。从视频可以看出,当该男子冲破警戒线时,现场安保人员反应迟缓。明星参加公开活动时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行业难题。
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网友的反应:"被骚扰说明你红""反应过激了吧"这类言论层出不穷。王珞丹的反问振聋发聩:"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我该什么态度才算适度?"这种将骚扰美化的舆论环境,实际上是在纵容暴力。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并不意味着要让渡基本的人格权和隐私权。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明确:任何以爱为名的骚扰都是暴力,任何未经同意的亲密接触都是侵犯。王珞丹粉丝团的声明说得好:"爱若缺失尊重,便是控制的枷锁。"
从王珞丹到迪丽热巴,这些事件不该成为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而应引发我们对追星文化、法律完善和舆论导向的深层思考。当一位女性说"不"时,我们必须学会倾听这个字的分量。唯有法律严惩、安保完善、舆论清醒三管齐下,才能让每一个职场——包括娱乐圈——都成为安全的工作场所。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