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18岁天才画家,20岁离世,一生只画一幅画,却火了一千年
在如今,说起超现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很多人都会想起有着多幅经典作品的冷军先生。不过,在多年前,中国古代曾出现一位18岁的天才画家,他一生只画一幅画,却火了一千年!然而,也许是天妒英才,在20岁那年,他便抱憾离世,留给后人无穷的思念。这说的就是王希孟的故事。
如果不了解王希孟的话,想必看过舞蹈剧《只此青绿》的朋友都会被眼前的视觉效果所震撼。殊不知,这一舞蹈剧的灵感正源于王希孟的唯一画作——《千里江山图》。从画的名字来看,这幅画就有一种恢弘的气势,给人一种“指点江山”的期许和憧憬。
和这幅画相比,作者的一生就颇有曲折。据悉,王希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尽管出身不高,可他却有着远大的志向。在很小的时候,他就饱读诗书,还立志要成为为社会所用的栋梁之材。这也为他后面的进宫埋下了伏笔。
在当时,皇帝是喜欢舞文弄墨的宋徽宗。很多人认为当皇帝只是他的副业,毕竟,在他当皇帝的期间,他并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反而留下了一副副精美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其实,和很多励精图治的皇帝不一样,宋徽宗本就是一个淡泊名利和喜欢高雅艺术的人,这促使他也用尽各种方式去选拔艺术人才。
在宋徽宗时期,很多喜欢绘画或者是书法的人都可以通过层层选拔去进宫面圣。如果有人得宋徽宗欢心的话,这些人就可以得到一官半职,还可以获得丰厚的俸禄,后半生基本是衣食无忧。在这种情况之下,十岁出头的王希孟便来到了皇宫,在当时,他只不过是干点杂活和打打下手的无名之辈,然而,无论是在人生低谷,还是在顺境,他都时刻保持对绘画的热情。
在起初进宫的几年,王希孟虽然没有机会见到宋徽宗,却在皇宫里看到了很多名画,这让他在大开眼界之余,也自叹自己的能力有待提升。在这之后,每逢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会刻苦学习作画技术,时常取人之长,从而达到补己之短的目的。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果不其然,几年之后,在北宋宰相蔡京的引荐下,王希孟呕心沥血的画作终于被宋徽宗看到。当时,他眼前一亮,还认定王希孟是不可多得的天才。这一时候,王希孟达到了人生高光时刻,终于得以崭露头角,让自己的名字刻在宋徽宗的心里。
这时候,宋徽宗便指定让王希孟成为自己的贴身近臣。在二人近距离接触之后,王希孟也得宋徽宗颇多指点,他的绘画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正当所有人都认为他可以取得很多艺术成就的时候,在十八岁那年,他一气呵成地画出《千里江山图》,令人不仅感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据悉,这幅画长近12米,高超过50公分。如此宏伟巨作只让王希孟用了区区半年的时间,真的是令人赞叹不已。从整幅画来看,这主要取材奇妙的庐山和鄱阳湖之景,意在为人们呈现江南好风景。很多看客也惊讶地发现每一帧都可以截取成一幅单独的画。相较于《清明上河图》来说,这幅画并不是在纸上画的,而是以柔软细腻的绢为画纸,因此,这幅画似乎也能更加衬托出江南如梦如幻的意境。
令人唏嘘的是,在20岁那年,王希孟来不及再留下一副流芳百世的作品,就因病去世了。这一噩耗让宋徽宗难以接受。在王希孟的葬礼上,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还亲手为其写下一副情真意切的挽联。至于说起他的死因,有人说是因为他长时间接触重金属所致。
原来,古代并没有现成的颜料。古人们只能通过提炼有色矿物来做颜料。从医学角度来说,这些重金属有色矿物若长期接触人体表皮,势必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也就不难解释王希孟的身体变得越太糟糕了。
可以说他用一生画出的《千里江山图》足够让后人牢记他的名字。凭借这幅《千里江山图》,他也算是不虚此生。有人说王希孟的一生就是生如夏花般绚烂。虽然灿烂。却也着实短暂。其实,人生在世,很多时候并不会事事圆满,与其执着于那些毕生不可得的,不如用极致的热爱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