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大世界是国家的还是个人的?答案在这里,一起来看看吧!
通常所说的冰雪大世界指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它属于国家。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归属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股份有限公司,而该公司的控股股东是哈尔滨太阳岛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太阳岛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设立的国有企业,通过股权穿透来看,哈尔滨市国资委为太阳岛集团实际控制人。
零下 30℃的冰雕城堡里藏着童话,门票 200 + 却挡不住百万游客排队打卡 —— 这就是冬天顶流 “冰雪大世界” 的魔力!最近后台不少粉丝追问:这些动辄占地千亩的冰雪王国,到底是国家建的 “公益项目”,还是资本家赚钱的工具?今天咱们就扒开冰雪大世界背后的 “隐形操盘手”,看看这个让全国游客疯狂的冬日顶流,到底姓 “国” 还是姓 “私”。
一、顶流冰雪大世界,藏着国家级 “秘密”
提到冰雪大世界,绕不开哈尔滨的 “冰雪顶流”。2024 年春节期间,这里单日接待游客突破 10 万人次,门票收入超 2000 万,直接把哈尔滨送上旅游城市热搜榜 TOP1。很多人不知道,这座梦幻冰城的背后,站着的是 “国家队”。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归属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是哈尔滨太阳岛集团有限公司。而太阳岛集团是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设立的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咱们看到的那些美轮美奂的冰雕城堡、刺激的冰滑梯,本质上是国资在运营。就像哈尔滨文旅局局长说的:“我们做冰雪大世界,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想把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推向全世界。”
这种 “国家队” 操盘的模式,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有了其他商业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2023 年建造 “冰雪之冠” 主塔时,项目组需要从松花江采冰 20 万立方米,普通企业根本协调不来这样的资源。但有国资背景的冰雪大世界,在政府支持下,联合水利、交通等多个部门,不仅顺利完成采冰任务,还保证了松花江生态安全。这种资源调配能力,正是 “国家队” 的底气所在。
二、资本入局,冰雪王国的 “商业变奏”
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火出圈后,全国各地冒出上百个 “冰雪大世界”。其中不少项目,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商业路线。
浙江丽水莲都区的南明湖冰雪大世界,是民营企业投资开发的典型案例。项目方斥资 2 亿打造,采用 “门票 + 二次消费” 模式,除了 168 元的门票,游客玩冰上碰碰车、买纪念品都要另外花钱。这种模式让项目在开业首年就实现盈利,但也带来争议。有游客吐槽:“感觉处处都在收费,少了些纯粹的游玩体验。”
对比之下,四川九寨沟的 “冰瀑大世界” 由景区管委会和民营企业合作开发。管委会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景区生态保护,又引入市场活力。2024 年元旦期间,该项目接待游客 5.6 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 30%。
三、冰火两重天:不同模式的生存现状
不同归属模式的冰雪大世界,在市场上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国家队” 运营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凭借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连续 20 多年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但也面临挑战,比如每年巨额的维护成本 —— 光是冰雕融化后的垃圾清理,就要花费数百万元。
民营资本主导的项目,虽然盈利模式灵活,但抗风险能力较弱。据文旅部统计,2023 年全国新建冰雪项目中,约 30% 因资金链断裂、客源不足等问题被迫停业。河南某民营冰雪大世界开业半年就倒闭,负责人坦言:“前期投资太大,回本周期过长,撑不下去了。”
四、冰雪经济背后的 “大国博弈”
冰雪大世界的归属之争,本质上是 “公益属性” 和 “商业利益” 的平衡。国家出手建设冰雪项目,更多是为了推广冰雪文化,助力 “三亿人上冰雪” 的国家战略。就像北京冬奥会后,全国新增冰雪场地 1000 多个,很多都是政府主导的惠民项目。
而资本的入局,则为冰雪经济注入活力。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冰雪旅游收入达 5900 亿元,其中民营资本贡献了超 40%。两者各有优势,只有找到平衡点,才能让冰雪经济真正 “热” 起来。
五、未来已来:冰雪王国的新可能
随着科技发展,冰雪大世界正在发生新变化。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引入 AR 技术,游客扫码就能看到冰雕 “动起来”;杭州某商业综合体里的 “迷你冰雪世界”,用人工造雪技术实现四季运营。这些创新,让冰雪经济不再局限于北方,也打破了 “国家队” 和民营企业的界限。
无论冰雪大世界姓 “国” 还是姓 “私”,它们都在为人们创造冬日奇迹。下次走进梦幻的冰雪王国时,别忘了这些冰雕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支撑,是资本的博弈,更是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