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从贫民窟到股神的财富传奇
在香港,有这样一位被誉为“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股神”的传奇人物——曹仁超。他从5000港元起家,历经坎坷,最终斩获42亿资产,成为投资界的传奇。曹仁超的故事不仅仅是投资界的一个传奇,更是对广大散户投资者极具启示意义的人生经历。
曹仁超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失去了顶梁柱。为了生计,母亲带着3个孩子搬到了香港的“穷人区”土瓜湾,并在工厂当女工维持生计。家境贫寒的曹仁超在白眼和惶恐中度过了少年时代。求生欲的驱使让他立志“找财路发达”。高中毕业时,他坚定地表示要“赚大钱”,尽管遭到了同学的嘲笑,但他毫不动摇。
曹仁超对金钱的渴望从未因后来的财富而改变。他曾公开表示,自己永远对金钱饥渴和贪心,即使身家亿万,生活无忧,这种心态也不曾改变。他还给年轻人建议:“年轻人,你要非富不可。”
中学毕业后,曹仁超进入了纺织厂当维修实习生,后来转到假发厂工作,又在同学的介绍下进入证券公司从事文件处理,月薪220港元。对金钱的渴望驱使他拼命工作,一年后存下了5000港元。天生对数字敏感的他对投资产生了兴趣,并在证券公司打杂时摸索出了一套股市赚钱诀窍。
曹仁超将省吃俭用存下的5000港元投入股市。当时香港股市行情大好,恒生指数从100点以下飙涨至1700点,涨幅高达十几倍。曹仁超通过快进快出,仅用两年时间将5000港元翻了40倍,变成20万港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而,曹仁超的投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赚到第一桶金后,他开始融资炒股,结果因1971年下半年中国加入联合国被市场解读为利空,恒生指数大幅下跌,曹仁超的几十万港元亏损殆尽,最终只剩下7000港元。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曹仁超再次回到市场,并将账户做到50万港元左右。1973年,恒生指数一路大涨,曹仁超认为市场过于疯狂,决定清仓退出,躲过了随后的股灾。但次年7月,恒生指数跌至478点,曹仁超决定抄底,然而市场继续重挫,到1974年底,恒指跌至150点,曹仁超的50万港元仅剩10万港元。
这两次惨败让曹仁超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策略。他意识到止损的重要性,决心绝不因股灾大幅亏损,强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曹仁超对金钱的强烈渴望还让他险些误入歧途。1971年,他认识了一位华人探长,对方提出成立“投资公司”洗钱,并开出诱人的酬劳。曹仁超接受了这个机会,但母亲知道后痛斥他,并以死相逼要求他辞职。最终,在母亲的坚持下,曹仁超得以脱身。
脱困后,曹仁超将注意力重新放回股票市场。1990年,他在汇丰银行收购英国米格兰银行时买入股票,从8-12港元持有至80港元左右抛售,投资100万港元赚到上千万港元。1997年,他卖掉了所有股票,将资产转为美国债券保值,并涉足黄金投资。从1982年开始,他每月储存一个金币,金价上涨后卖出,获利超150%。
通过这些操作,曹仁超从最初的5000港元累计了超过2亿港元的财富,总资产高达42亿港元(含物业)。他的“香港股神”称号由此传遍投资界。
2009年后,曹仁超逐渐退出公共视野,享受天伦之乐。他将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于慈善,支持“农家女助学计划”,帮助农村女孩学习技能,带动就业。
2016年2月21日,曹仁超逝世,享年69岁。曹仁超的一生,从贫民窟到股神,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路上充满坎坷,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反思和调整策略,才能在困境中崛起,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曹仁超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对金钱的渴望可以成为推动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但同时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投资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纵览